月度归档:2024年07月

我在 Windows 上用这十个工具

尽管我是个重度苹果用户,由于工作需要,平日使用的却是一台 Windows 电脑。现在回想起来,超过90%的阅读、笔记、和写作,都是用这台 Windows 电脑完成的。好比现在,我也正在用它写下这篇文章。

用得久了,哪怕不是属于自己的电脑,我也需要给它装上一些必备的软件。经过多年的打磨,如今只留下了这十个,足以满足我所有的需求。接下来让我告诉你,它们分别是什么软件,以及我在使用它们时的一些小技巧。

一,Flow Launcher

我在 Mac 上使用频率最高的软件是 Alfred,一个快速启动工具。在 Windows 上,我用来替换 Alfred 的,是 Flow Launcher。尽管后者没有 Alfred 那般强大,不过好在免费,基本功能也够用。

我只用 Flow Launcher 干两件事,搜索和启动。谈到搜索,除了主要用来搜索谷歌之外,最近逐渐将部分需求,改为搜索 Perplexity。添加搜索 Perplexity 的方法很简单,在“设置-插件”里找到“网页搜索”插件,添加一个搜索,给它取个标题,分配一个触发词,然后在“打开链接”里放入 https://www.perplexity.ai/search?q={q} 即可。

二,Rize

Rize 是个 Mac 和 Win 上都有的时间追踪工具。简单来说,它记录你花在电脑上的每一分钟,并按类别分类,以此提醒你,时间都去哪了。

最近一周,我开始更深度地使用 Rize,除了每天观察自己的工作效率,我还开始用 Rize 来设置番茄钟。这里想要告诉你的一个技巧是,Rize 除了可以调动系统提醒,你还可以在设置-通知里打开它独有的强提醒“Toaster Notification”。打开之后,当我设置番茄钟时,可以选择项目、目标、具体干的活,结束后还可以给自己打分,算是非常强大的番茄钟工具了。如果你想试试 Rize,用这个链接注册,试用结束后,头三个月可以75折。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林迪生活

一百年前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当前社交媒体上最时髦的生活方式,哪一种更适合你?不要犹豫,你应该和我一样,选择前一种。

一种事物,每多存在一段时间,它的寿命将成正比地增加。换句话说,已经存在百年千年的事物,将继续存在百年千年,这就是林迪效应。将林迪效应运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以降低我们的风险和成本。我打算从阅读、饮食、创作、锻炼、思维等方面,和你一一讨论,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符合林迪效应的。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可证伪

人们常常嘲笑特朗普(前)总统是个大嘴巴,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口不择言是他的制胜法宝。

比方说,由于前不久在竞选活动中,公开支持比特币挖矿、支持个人持有比特币、反对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特朗普获得了比特币爱好者的一致好评。可是没过几天,他又出人意料地炮轰萨尔瓦多总统纳伊布(Nayib Bukele),将罪犯都输送到美国。由于纳伊布在比特币社区里的呼声很高,这样的发言又激怒了很大一部分比特币爱好者。仅仅几天时间,特朗普的言论就如翻江倒海般地席卷整个比特币社区。无论你是否支持他,至少你无法忽视他。

也许你会说,政客的台词,都是被精心设计好的,但特朗普不属于读稿的政治家。他的发言,尽管遵循一定的框架,但大部分时候,都是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自由发挥。

并且,如果我们稍加分析,特朗普的大嘴巴言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可被证伪。正是因为这个特点,让他被人记住,赢得信任,最后脱颖而出,(不出意外的话)再一次坐上美国总统的宝座。如果我们可以从特朗普身上学到什么智慧,那必须是,说点可证伪的话

说点可证伪的话(make it falsifible)

什么是可证伪的话呢?让我们先看看一个文案专家给出的写作建议: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像大佬一样写邮件

在外企工作20多年,回想起来,推进工作,几乎都是靠写邮件(Email)完成的。尽管没能靠写邮件,成为大佬,不过,我还是积累了一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的,写邮件的技巧。

恰好最近在 Reddit 看到一张图,叫做“如何像大佬一样写邮件”,让我借此机会,也分享三个,帮助我解决问题的技巧。

像大佬一样写邮件

f98jj46mrs7d1.jpeg

如果你已经有一些工作经验,看到这张图片,可能跟我一样会心一笑。图片里打叉的说话方式,看起来更礼貌,更像是社会新鲜人的口吻。而打勾的那些说话方式,不能说是大佬派头,但读起来能让人感觉更自信(让我想起特朗普),甚至说,更强势一些。

这样的写邮件风格有没有用?我觉得要看场合,看对象。如果是给同僚(特别是关系不太好的那种),或者是级别比你稍高,但又不是直属领导的同僚写邮件,适合使用这样的语气。因为更坚决和强硬的态度,能引起对方重视,进而加快处理你的要求的目的。

如果你真的是个大佬,给下属写邮件,我倒觉得大可不必这样冷冰冰。至少我接触过的大佬们,给员工写群发邮件,或者私聊邮件时,都会特别注意礼貌,让你有被尊重的感觉(当然不是每个大佬都这样)。

我的三个建议

第一条,我称之为“远交近攻”。

简单来说,当你给没有机会见面,甚至打电话都很困难的人写邮件时,最好放低姿态,极尽可能的做到最大程度的礼貌。比如,当我给海外同事写邮件,拜托她们帮我做事时,我会使用几乎是恳求的语气(反正动动嘴皮也不花钱)。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是中国的同事,或其他公司需要联系的对象,多半你们有机会见面。俗话说,见面三分情,一回生二回熟,如果邮件和电话解决不了的事情,总归可以约着见个面,现场解决。可是,海外的联系对象就不一样了,绝大部分时候,你们可能永远不会见面,只能通过邮件进行沟通。特别是时差在10-12个小时的那些地区(北美、南美),工作时间打个电话都很困难。这种情况下,别人可以帮你,也可以不帮,可以早点帮你,也可以晚点帮你。如果你想不花成本的情况下,提高自己在对方的优先级,就只能通过写邮件的方式。而我能想到的,除了威逼利诱(下策),就只能是做到尽可能的礼貌。

第二条,我称之为“给你一个理由”。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修理屋顶

前天晚上看了一个 YouTube 视频。准确来说,是听一个亚裔小伙子,在一个风景不错的山脚下,对着镜头讲了48分钟。这个视频没有剪辑,节奏缓慢,但在6天时间里,获得了600多万次观看。

人们之所以喜欢这个视频,主要还是因为,小伙子做出了许多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具体来说,在经过20多年的学习和工作之后,这个 MIT 毕业的高材生,大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决定辞去工作,与老婆和爱犬一起,享受人生。

老实说,看完这个视频,我许久才缓过劲来。在我这个人生阶段,本来就比其他年龄层的人更多地思考这些问题:究竟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应该追求什么目标,以及,我们该过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视频里的小伙子没有找到他的答案(至少他知道了不想做什么),我也没有找到自己的答案,不过,他在视频里提到了一个关于健康的比喻,我觉得与人生方向来比,也同样重要。

我给这个比喻起个名字,叫做修理屋顶吧。小伙子说,当他工作没多久后,发现尽管自己的手术多半都能成功(比如治好脊椎和颈部神经引起的疼痛等),可那些当时被治好的患者,没过多久,又会复发。直到有一天,同事拿修理漏水的房屋来比喻他的工作,他才恍然大悟。这也间接导致了他明白自己的工作,除了让人尊重,让他赚许多钱,让医院赚许多钱之外,并没有太多价值。

具体来说,他的同事把生病的患者比喻成一个漏水的房子,而神经外科医生做的事情,是进入这个房子,拆掉那些因为漏水而腐烂发霉的墙壁,换上新的木板,重新粉刷一番。短期内,房子的确焕然一新,可是,没有人去管漏水的屋顶。过一段时间,房间还是会再次漏水,墙壁还是会再次脱落。这时,患者也许会选择再次手术,医院继续赚钱,医生继续工作。至始至终,没有人去谈论如何修好屋顶。

从此开始,小伙对于只知道赚钱的医院和医疗系统深恶痛绝,也开始觉得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尽管每天依旧上班,做手术,可打心底里,他已经不认同自己的工作。最终,在上了9年班之后,辞职,重启。

回到修理屋顶这个比喻,既然药物和手术不能带给人们健康,什么才是修好漏水屋顶的办法呢?小伙在几年的工作中,观察到有些患者在手术成功后,换了一种生活方式,之后再也没有复发。也观察到有些患者,在预约手术,等待手术的两三个月时间里,改变生活方式,结果还没等到手术开始,病就已经好了。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小伙说了这么几个共同点:

做自己的科学家

自我提升这件事,没有标准答案。换句话说,你必须不断学习、摸索、验证,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就拿禁食这件事来说,哪怕我读过专业书籍,听过一些专家的播客,花两年时间亲身测试不同的方法,依然不能确定,什么样的禁食,更适合我。上周我连续出差两天,执行了不同的禁食方法,又打破了自己的固有思维。第一天上午,我想着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不今天跳过早餐和午餐,执行 OMAD,回到上海再吃晚餐。可结果是,到了客户就犯困,下午三点多下了高铁,人已经疲惫的不行。第二天下午又需要跑一趟苏州,回想起前天的萎靡不振,我干脆中午吃了一大碗炸酱面才出发。按理说,一肚子碳水会让我昏昏欲睡,可实际情况是,一直到晚上8点赶到家,人都很精神。通过这两天的经历,我的禁食经验里又多了一条:出差消耗大,不能禁食,一定要吃饱。

可见,关于健康和效率等个人习惯,不但专家们说的不一定适合你,连你自己的经验,有可能都不够完善。所以,这本 Gateless 里“成为(自己的)科学家”的说法,很好地概括了我的感受。

书里写道: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各态历经

各态历经(ergodicity)是一个数学概念,运用到生活中的话,如果我们用同样的条件去做同样一件事情,无论尝试多少次,结果都差不多,那么这件事就是各态历经的(比如考试)。否则,这件事和这个系统,就属于非各态历经(比如赌博)。

在各态历经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预测自己的结果。在非各态历经的世界里,结果不可预测。让我们一起看看,以各态历经为书名的这本书里,讲的第一个例子:

我表弟出生在法国阿尔卑斯山的一个山村。像那里许多人一样,他在学会阅读之前就学会了滑雪。我滑雪很厉害,但我记得当我14岁时,他才6岁,看着他像子弹一样飞快地超过我,那种羞辱感。在很小的时候,他就进入了他这个年龄段的世界锦标赛。天啊,他真是太快了!

十年后,他的职业生涯突然结束,一次次的腿部受伤,直到不得不在20岁之前退役。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一件事:你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滑雪选手,世界上最快的选手,并不是因为他们是最快的才到达那里。

他们之所以能到达那里,是因为他们是那些没有因伤退役的最快选手。

在滑雪和生活中,一般来说,成功的不是最优秀的人,而是那些存活下来的最优秀的人。

读完之后,你觉得成为职业滑雪运动员这件事,是各态历经的吗?也许,你曾经和我一样觉得,只要有绝对的天赋和努力,就能成为顶级运动员。可是,就拿 NBA 举例,能够被 NBA 球队选中的球员,的确都有炸裂的身体素质,可是,这些球员只是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路打上来的顶级球员里,没有受伤的幸存者。有更多同样有天赋的球员,18岁之前,就倒在了伤病上,遗憾终身。

所以,竞技体育这件事,光有天赋是不够的,它属于非各态历经,结果不可预测。

再说一件我自己的故事。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如何让人亲近你

我花很多心思在两个孩子身上,可是坦白说,他们俩都不喜欢我。相对的,我老婆很少操心孩子的学习和兴趣,也不怎么管教他们,结果却是,孩子都更喜欢她,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和她说。

男孩子更亲近妈,是一种自然规律,不过,前几天读到一篇文章,我觉得说到了点子上。我在 Obsidian 里有一个叫做“育儿的智慧”的笔记页面,每当读到有用的故事和方法,我都会记录在里面,最近记录的这条,我觉得是我迫切需要改变的地方。(我会分享这些笔记给你,链接在文章底部)

来自这篇文章的第一段:

孩子们喜欢他们的祖父母。为什么?这有点令人困惑,因为这些人曾经是你的父母。当然,部分原因是因为礼物。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会宠坏孩子。这些人和他们玩得开心,没有那么多规矩,不像爸爸妈妈那样对他们的生活指手画脚。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外婆。我喜欢外婆,现在回忆起来,原因的确是上面说的这样。她从不干涉我的生活,不对我指手画脚。只要我去找她,就给我做好吃的,只要看到我,就满脸微笑。和她在一起时,我感觉轻松,也感觉到无条件的爱。

我老婆对待孩子也是这样。从不催孩子写作业,也不要求他们走路要抬头挺胸,更不会在听他们讲学校的事情时,也不忘责令几句,“你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我常常用“和稀泥”来形容老婆对待孩子的态度,不过,要是她和我一样要求多多,孩子同时面对两个这么难搞的父母,未免也太过可怜了🤣。

先不谈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是正确的,如果想要孩子亲近你,让他们感觉放松和无条件的爱,就是秘诀

这个秘诀,也适用于与朋友相处。我一直不能忘记,曾在一篇关于如何与朋友相处的文章里读到一则建议,终于找到机会,在这里分享给你,说的几乎是同样的意思。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city walk, city pop, city boy

这三个与日本有关的词,或亚文化,最近以不同形式,与我发生交集。

如果你还不知道它们的意思,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听我说说我和它们的故事。

city walk

当我打开电视,一大半的时间都在看 YouTube。特别是不想动脑子时,我会去看的一种视频是,日本街头散步。如果你搜索“Tokyo 4k”,你会发现有非常多这种类型的视频。除了繁华的银座、新宿,有时我也会看看大阪的美食街,京都的夜晚,甚至是不知名的小乡村

可是,直到最近,我才知道,散步街头这种事,有一个专属名词,叫做 city walk。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是在公众号推给我的某篇文章里,作者说去上海的淮海路 city walk 了一番。第二次,是前几天读到同学发的朋友圈,说带着家人在东京 city walk 暴走。第三次,是今天上午,在这份 newsletter 里,读到作者推荐的一个叫做 city walks 的网站。你可以在线观看来自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街头散步的视频,并且还可以打开背景音。

记得小时候,每次爸爸带全家出去旅游,我就特别不喜欢去名胜古迹。如果要去城市,我反倒十分乐意。相比欣赏风景,我更喜欢浏览街景。喜欢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打扮漂亮的年轻人。可见,从小我就迷上了日本,和 city walk。

city pop

city walk 这个词,一眼望去就能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人们不需要再赋予它什么特定的含义。而 city pop 则不同,它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维基页面,因为,如果不去研究,你无法知道它具体指的什么。

前天晚上,我在 YouTube 上看网友剪辑的一首歌,叫做 Plastic Love but it's In Da Club by 50 Cent。我熟悉 50 Cent 和他的 In Da Club,但我不知道什么是 Plastic Love。这时,JR 从我身后经过,瞅了一眼屏幕,指着歌名说,“哦,我知道这首歌。”好奇之下,我便立即搜了一下这首,其实我也很耳熟的歌。

没想到,Plastic Love 也有自己的维基页面,并且,更有趣的是它的故事。这首由竹内玛利亚演唱,发行于1984年的歌曲,最高成绩,只到 Oricon 单曲棒的第86名。没想到的是,33年后,2017年,一名叫做“Plastic Lover”的 YouTube 用户上传了一段时长为八分钟的混音版,使得这首歌一夜爆红,甚至在 Reddit 上引起许多讨论。截止2021年6月,已经有超过6300万次观看,并且,这首歌被誉为是 city pop(城市流行)的经典代表。(我还强烈推荐另一首 Stay with me

顺藤摸瓜,我又查看了 city pop 条目,并在 Spotify 上找到了更多这种风格的歌曲。用我的话说,city pop 的风格特点是 funk 和舞曲等轻松的节奏和旋律,但 city pop 文化,则由两方面构成。

首先,是1970、80年代的日本,以及歌曲本身。其次,是2010年代,互联网上对于这种类型歌曲的关注和复刻。这两项,加起来,才赋予了 city pop 特殊的,怀旧又不失时髦的属性。

怀旧,因为 city pop 的歌曲大都发布于40年前。时髦,因为这些歌放到如今听来,也不老土。就好比,如果你去听最新的日本流行乐,比如 Yoasobi 刚刚发行的 UNDEAD,会感觉听不太懂,而也许,这就是日本流行乐的特点:它领先世界其他国家太多年。昨天在听另一个高中就出道的女歌手 Ado 的歌“吵死了”,正想说这旋律太怪了,然后看到歌词我就笑了🤣。歌里唱的:

或許所有一切都十分平庸的你
根本就沒辦法理解我呢
你和你那些
平凡的旋律實在是太般配了

city boy

作为80后的我,对于日系服装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像《昆虫记》的作者一样去写作

《昆虫记》是一本横空出世的书。陈筱卿在他的译序里写道:

该书作者就是让-亨利·法布尔(1823—1915)。他出身寒门,一生勤奋刻苦,锐意进取,自学成才,用了十二年的时间先后获得业士、双学士和博士学位。但这种奋发上进的精神并未得到法国教育界、科学界权威们的认可,以至法布尔虽一直梦想着能执大学的教鞭,但终未能遂愿,只好屈就中学的教职,以微薄的薪金维持一家七口的生活。法布尔并未气馁,除兢兢业业地教好书之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对昆虫进行细心的观察和研究。他那股钻劲儿、韧劲儿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对昆虫的那份好奇、那份喜爱,非常人所能理解。他笔下的那些小虫子,一个个栩栩如生,充满灵性,让人看了之后觉得十分可爱,就连一般人讨厌的食粪虫都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超越常人所能理解的兴趣和钻研劲儿,是好的写作的第一步。

我还喜欢译序里引用的法国著名剧作家埃德蒙·罗斯丹称赞该书作者的话:

这个大学者像哲学家一样去思考,像艺术家一样去观察,像诗人一样去感受和表达。

发自内心的喜爱,是原因,思考、观察、和表达,是操作。总结起来,就是四步:

  • 废寝忘食的喜爱
  • 艺术家般的观察
  • 哲学家般的思考
  • 诗人一样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