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otes
一个好故事是有迹可循的,我分享了几十条更好地讲故事的方法,来自于 Steve Jobs、Brian To、Wes Kao、Sahil Bloom。以及《Storyworthy》等经典的讲故事的书籍。
一个好故事是有迹可循的,我分享了几十条更好地讲故事的方法,来自于 Steve Jobs、Brian To、Wes Kao、Sahil Bloom。以及《Storyworthy》等经典的讲故事的书籍。
你可以看到,我的 blog 都是短文,至多不过千字。
为什么我只写短文呢?首先,我得承认,是自己没有能力写出一篇行云流水,令人驻足的长文。思想上、能力上和精力上都做不到。
其次,写短文有不少好处。
当你写 blog,你希望有人来读,于是你需要争夺读者的注意力。你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的 blogger,而是互联网上所有其他媒体:短视频、长剧集以及自媒体新闻等等。互联网内容是无尽的,读者的时间是有限的。同时,我们的读者太忙太辛苦了,如果能抽空停下来听听你说了什么,你最好快点说出来。当我们把想法浓缩成简短的文章,我们并不是在纵容这个浮躁的趋势,我们是在节省读者的时间。
写文章的目的是传递想法。作者首先需要把自己的想法理解的足够清楚。当我们完全理解一个问题,我们便清楚哪些信息是必要的,哪些信息是多余的。读者需要知道什么?她们会对哪部分感兴趣?在哪里我们需要举例说明?我们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写明白,删掉与之无关的冗余,文章怎么会太长呢?
当我告诉自己,只用写500字时,写作这件事是有个期限的。它是可以在一天内,甚至一小时内完成的。我只需要每天找个空闲时间,就可以写完一篇 blog。我通过只写短文,把每天写作的这个习惯的摩擦力降到最低。坐下来,写完,发布,忘记它,明天继续。如果需要写长文,这个项目会对我造成心理压力,一天无法完成的话,会在其他时间内影响我的心情。
减少摩擦力同样发生在读者身上。她们知道,读我的 blog 只需要2分钟,于是每次都能轻松愉快地打开,没有心理负担????。
我曾写过,每次发布一篇 blog,就是完成一场演出。演出包括前期准备、表演、和获得反馈三个阶段。演出的频次越高,创作者在这三个阶段上的提升也就越快。她可以更快地准备,更有自信地表演。同时,当获得的反馈越多,创作者调整自己的机会也就越多。简单来说,就是熟能生巧,并且快速进化。进化不仅仅是去适应读者,更包括找到自己的风格。
所以,写短文很适合我,很适合一个写作新手。
失败(lose)与被打败(beaten)有区别吗?
心理训练师 Justin Su 引用 NBA 球星波什的话说:
那是真正的、真正的失败,你没有做到全部你能做的事情。你缺乏准备。你只是从自己的错误中击败了自己,也许它可能是心理错误,出于某种原因,你只是为自己感到遗憾。你在找借口,精神上的失误,不管它是什么。
另一方面,被打败可以被看作是你做了你可能做的一切。你检查了每一个细节。你付出了绝对的努力。另一支球队那天只是比你更好。这就是被打败。
也许你会想,把这两种说法区分开来,有意义吗?当然有。就像 Justin 接下来说的,他非常不喜欢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要么你赢,要么你可以(从失败中)学习。”
这种说法有两个弊端。首先,它否定了获胜的意义,好像我们不能从赢得一场比赛中学到什么一样。不,我们可以从胜利中学到更多。其次,它粉饰失败,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没有准备充分,没有全力一搏,轻而易举地接受失败,美其名曰“我又学到了什么”。
曾经我也豪言,我的新年目标是经历更多,更惨烈的失败。现在看来,我是在提前为自己的半桶水态度(half-assing)找台阶,找接口。如果我足够在乎一件事,怎么可能会以失败为目标?
我能接受被运气阻碍,被对手打败,被几率击败,但我绝不应该轻而易举地接受任何一场没有全身心投入而导致的失败。
什么叫"以时间设定习惯目标“?
以每天或每周花多少时间做这件事情,作为这个习惯的目标。
为什么要”以时间设定习惯目标“?
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可以留出多少时间,这个单位完全可控。我们不能保证完成以其他单位设定的目标。
到底什么意思呢?
那我自己举例来说吧,当我开始学日语时,给自己定下了这样一个计划:每三天学完一课。第一天通读课文和单词,第二天完成课后习题,第三天背默单词并复习。
这个计划是在我学完前三课后制定下来的,感觉自己游刃有余,可以完成。如此制定一个习惯或计划,看起来很合理对不对?但我没有料到的是,越往后学,课程变的越难,前面积攒的生词和需要完成的习题也越多,一开始的计划变得很难完成了。这时候我有两种选择:要么加班加点,要么完不成计划。我会变得焦虑、气馁甚至逃避。也许你会说,那么重新制定计划不就好了?对的,我们的确可以把一开始的步骤重新来一遍,但为什么不换一种角度思考,给这个习惯换一种标准呢?
另一种标准就是以完成多少时间为目标。当我给自己设定每天学习30分钟后,这件事情对于我不再有难易之分,我所需要做的,只是每天给自己分配出30分钟时间,关掉手机,坐着学上半个小时。然后享受胜利的感觉,明天继续这么干。
当我想清楚这件事后,我给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都分配了合理的时间。比如弹琴30分钟,写作30分钟,学 Codecademy 一个小时,等等。我变得不再关心自己学的快慢,因为我清楚自己已经做到力所能及的程度。我需要做的,只是确保每天出现而已。
让我们总结一下以时间设定习惯目标的好处:
你觉得呢?
看 YouTube 有两种方式:主动地看和被动地看。
有朋友私信问我,平时看哪些 YouTube 频道,有没有值得推荐的。这种看固定频道或 YouTuber 的方式,就是被动的看。你订阅了一些频道,它们是你感兴趣的人和主题,制作过你喜欢看的视频,你想在没事的时候打开 YouTube,就能继续观看他们的最新作品。
但是,现在 YouTube 的算法让你不那么容易看到自己订阅的频道。如果你没有打开频道的小铃铛(通知),平时在首页看到的,往往不是你订阅的 YouTuber 的视频,而是你根据你最近口味推送给你的视频。解决办法也有,如果你用浏览器观看,可以将这个链接(https://www.youtube.com/feed/subscriptions) 添加到书签,用它打开YouTube,就能看到订阅的频道的最新视频了。
被动地看是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我也经常打开 YouTube 边放视频,边玩手机。平时看的多的是这个日本大叔 去不同的居酒屋喝啤酒吃烧烤。或是在吃饭的时候,打开台湾时政节目,了解一下国际和两岸情势。
至于主动地看 Youtube,则是把它当作学习的工具。
众所周知,YouTube 已经成为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搜索引擎。遇事不决时,如果你去搜谷歌,往往排在前几位的解决方案,也都来自于 YouTube 视频。
我已经订阅了好几年的 YouTube Premium 会员服务,它能让我肆无忌惮地享受无尽的视频而不被广告打扰。我用 YouTube 学习如何使用软件,如何修 iPad,给 Thinkpad 换硬盘,看书评,学乐理,听讲座,对比数码产品。平时遇到的几乎所有问题,都能在 YouTube 找到对应的答案。
关于主动地看 YouTube,我推荐两个方法。
首先,是如何“稍后看”。当我读 newsletter 时,总能碰到很多别人推荐的视频,这种时候,我会先存到 YouTube 自带的”稍后看“文件夹里。每隔一段时间,我会打开这个文件夹,把时长较短的视频立即看掉,剩下的,我把它们转移到一个叫做 Play 的 app 里,打上标签。然后在周末安静的时候,一个人坐在电视机前慢慢观看。如果特别喜欢某个视频,我会把它们存在不同分类的 YouTube 资料库文件夹里。
另外一个,是听 YouTube。没错,并不是所有的视频都需要去看。在我看来,听 YouTube 和听播客是差不多的事情。我把一些感兴趣的视频访谈,或演讲视频,通过 YouTube app 下载到手机里,在散步时听它们。有许多 app 可以只下载 YouTube 的音频,我没有节省手机空间的需求,也就没有使用它们。
当我累了,被动地去看。精神好时,主动地去看。
这就是我看 YouTube 的两种方式。
可乐周报满100期了,分享了现在的数据,我收获了什么,我怎么写 newsletter,如何推广,以及最重要的,为什么要写 newsletter(非常少的人想清楚)。
很多智慧,其他地方听不到。
可乐周报
我提到的工具软件:
Hey email
Raindrop
Obsidian
Twitterrific
iA Writer
Tot
我发布 newsletter 的 Revue
更好的 newsletter 平台 Convertkit
斯多葛派经典著作《Meditations》中,可以改变你命运的想法:
100 Things I Learned in 10 Years and 100 Reads of Marcus Aurelius’s Medi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