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博客

拿起才能放下

有些事情,你必须先得到才能放弃,有些东西,你必须先拿起才能放下。

就拿工作来说。你不能因为在职场碰壁,就放弃工作,幻想通过自己创业或投资取得一番成就。一般来说,如果不能在职场上驾轻就熟,在人生的其他场景,同样需要与人打交道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如鱼得水?

这是我昨天想到的一个问题。起因是,昨天和两个兄弟公司的同事一起拜访客户,整个过程还算顺利,但回过头来,我还是发现自己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比如刻意表现与客户的熟络、比如在意同事的看法、比如一些对话技巧的拿捏。我和许多中年人一样,早早就对职场感到腻味,可每当我在职场多呆一天,说实话,对于人性和自我的认识,就能多一分。职场带给我的是,大量与人交往的机会,身处这个环境下,确实让我学到不少东西。至少在自我修行这件事上,上班远远比比呆在家里读书写作来得有效。

所以,每当感觉自己不能轻松应对自己的工作时,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放弃,而是坚持下去,直到有一天这份工作已经不能再带给我任何价值。

据我观察,当下时髦的论调,只是崇尚“放下”,而对“拿起”避而不谈。原因再简单不过,“放下”是最不费力的选择。工作辛苦,就躺平啃老。结婚麻烦,就单身养猫。自己毛病多多,就美其名曰“与自己和解”。在这个基础上,互相点赞,抱团取暖,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用“放下”来解决。

我并不是说一定要追求金钱物质,或世俗的生活标准。可是,你什么都没经历过,拿什么东西来放下呢?哪怕是教你“放下”的佛祖释迦摩尼,也是先拥有,才能放下的。身为王子,一个小国的继承人,佛祖拥有了至高无上的金钱和权力,这种时候,他才有资格谈放下。如果你什么都没有,到底是在放下什么呢?

接着让我们谈谈,先要拥有什么,才能有资格谈放下。我觉得金钱和权力都只是表象。在放下之前,我们需要拥有的,是经历。前阵子读了一小半尼采的《快乐的科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如何看待世界(Worldly Wisdom)的这一小段: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学习精神变态者

如果你能不带情感地去做所有对你有利(不损人)的事情,你想成为这样的人吗?

我想。因为我实在是太不自律了。这周刚刚连续四天达成高品质睡眠,昨天晚上不知道给了自己什么理由,点了啤酒炸鸡,吃完之后,不出意料地迎来了一个糟糕的睡眠。

像这样不理智的事情,在我身上实在是不胜枚举。明明知道每天更新博客可以锻炼写作能力,增加读者,我总是能找到接口跳过。明明答应自己不再喝甜水,吃甜食,可几乎每天都在吃蛋糕冰淇淋(今天中午又喝了奥利奥口味的可乐)。明明知道刷论坛看行情浪费时间,提醒自己无数次也戒不掉。有时候,在日记里写下自己各种蠢事时,真的感觉自己无药可救。

有时候,我真的会想,如果能像冷酷的精神变态者(psychopath)一样去做正确的事情,该有多好?

什么是精神变态者(psychopath)

提到精神变态者,也许你首先想到的,是冷笑杀手。我也一样。如果举个具体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电影《老无所依》里的安东·齐格。这类变态杀手往往没有特异功能或奇怪的天赋,他们的特长只有一个,就是冷酷无情。

几个月前听了一期播客,嘉宾 Kevin Dutton 写过一本书,叫做《精神变态者的智慧》,他在播客里描述精神变态者的特点有这些: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创意模型

今天谈谈高产创作者的一种创意模式:创意模型。

我很喜欢看台湾一档叫做《少康战情室》的评论节目,这个节目每天播出2个小时,主持人会邀请六个嘉宾聊聊当天的国际大事。嘉宾们有的是职业政客,有的是记者,有的是与当天新闻有关的专业人士。这些嘉宾各自发表观点,撑起了整个节目。

所有常驻嘉宾里,我特别喜欢的一位,是今年85岁的沈富雄先生。这位前肾病专家,绿营大佬,上节目从来不做准备,也不念稿子,可对于每条新闻都能侃侃而谈,且观点鲜明,总能出人意料。从节目的评论里看,许多观众和我一样,都很期待他上节目。

我想说的是,像沈富雄这样,给一个输入,马上就能得到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输出,是一种了不起的创作能力。如果他每天评论两件新闻,转化成两篇博客,一年就是700多篇文章,并且,这件事对于他来说,似乎毫不费力。

如果去观察知名的科技类博客作者,他们无一例外的,都具备这种高产的创意能力。比如 Jason Snell, John Gruber, 和 Ben Thompson。如果我告诉你,这些创作者都在使用的创作模式,有一个共通之处,你想知道吗?

付费订阅制 newsletter 的始祖 Ben Thompson,过去十年每天更新文章,写下了相当于50本书的文字。在最近一次博客采访里,Ben 提到了他称之为创意模型(framework)的东西,听完之后,我觉得不止他和我,几乎所有想要达成高产的人,都需要拥有一个创意模型。他说:

总的来说,关于写作需要多长时间这个问题,实际的物理写作动作比作为整体的写作这件事,要容易和快速得多。

但是很难回答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事实上我一直在思考我要写的内容。而我之所以能如此高产,就如你所指出的,人们对我的写作有一种看法:认为我是坐下来,想"我要写什么?",然后决定写这个主题,做大量研究,思考我想说什么,然后想出一些内容并开始写作。但这种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你不可能用这种方式写出成千上万篇文章。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外向心态

独自打怪升级时,可以采用内向心态(inward mindset),一切皆可为我所用。需要与人协作时,则应采用外向心态(outward mindset),以她人角度出发,找到共同需求,一起达成目标。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不同身份之前切换时,需要采取不同的心态。之前我不懂这个道理,只管自顾自升级,对周围的人,也依照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她们,几乎不考虑对方感受。结果往往是,不能如愿以偿,还把问题都推到别人身上。

就拿昨天一件小事来说吧。想到我们家 JT 开始上中班,适合学点简单的算术了,于是去京东买了两本算数书,看到有100-30的活动,干脆凑单5本绘本故事书,一起下单。JT 平时还算喜欢听我给他讲故事书,我猜想,这次一次买了八本,他应该会很高兴。

等到下班见到 JT,告诉他这个“好消息”,他的眼睛先是兴奋地睁大,然后立即耷拉下来,嘟囔了一句:“爸,我不喜欢八本故事书,我想要八辆(多美卡)小汽车。”看到他失望的神情,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以为他会喜欢的东西(以及我想要他喜欢的东西),和他真正喜欢的东西,还是有很大的落差。我认为他应该学点本领,他想的却是拥有更多玩具。如果我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而忽略孩子的感受,非但我无法达成目标,我俩之间的矛盾还会越来越深。

早上在 Blinkist 上听了 Arbinger Institute (阿宾哲学院)写的《外向心态》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正是我这类人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吗?

简单来说,外向心态是一种帮助我们与人合作,共同达成目标的心态。稍微具体一点来说,当我们与人互动时,从他人的角度和需求出发,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的利益和目标,通过找到共同点,主动帮助他人实现目标的同时,改善关系,实现双赢。

如果拿内向型心态对比外向型心态的话,最大的区别是这样的: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我包里装了什么 2024

说起来,我还从来没有写过这种类型的博客。刚刚翻开包包,一样样地拿出来,拍照,然后数了一下,一共17件东西,每天陪着我上下班,甚至出差到外地。

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东西,以及为什么我会每天带着它吧!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承受什么痛苦

决定我们生活质量的,不是我们想成为什么人,而是选择成为这个人的过程中,所忍受的痛苦。

因为多年前放在猎聘的简历忘记下架,尽管我没有考虑换工作,时不时还会接到一些猎头打来的电话(越来越少😥)。上周就接到一个,听声音是个年轻女孩子,上来就问我,“肖先生,你还在 xxx 公司工作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咯咯咯地笑了起来,似乎很吃惊地说到:“那你在这家公司已经有好多年了,为什么能待这么久?”

聊到这里,我已经不太想搭理她,敷衍地说:“因为离家近(事实)。”她似乎不太接受这个问答,接着又说:“可是,只是因为上班方便就能干这么久,还是挺难得的。”我已经有点不高兴,怼了她一句:“为什么一定要换工作呢?”她不假思索,立即说到:“换工作可以提高收入呀。”还没等她说完,我想也不想就问她,“可是,收入是与付出对应的不是吗?你拿多少钱就要承担多少压力和风险,不是吗?如果我不想做更多的工作,承担更大的责任,为什么一定要换工作?“小姑娘终于不再接着说这一茬,我也敷衍了几句就草草挂断电话。

回过神来,情急之下的我,似乎说出了最近几年来,对于工作这件事情的态度转变。尽管从踏入职场的第一天,我就认定自己不想做太累的工作,也没有本钱加班熬夜(从小体弱多病)。可不得不承认,我还是憧憬得到更高的职位,拿到更高的收入。所以,一直以来的我,是矛盾的。既想当老板,又不愿意承受当老板的痛苦。

最近两年,相通了这个问题。如果不愿意承受更多工作和压力,就压根不要去想,不要去争取,甚至想办法回避工作上的晋升。

博客作者 Mark Manson 有一篇文章,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格言的作用

格言,其实就是想法。它是我们阅读、笔记、和写作中重要的一环。

可是,对于格言到底有多少用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它,似乎没有人去界定过。通过观察,我发现许多夸大格言作用,并且错误使用格言的案例。

比如,sublime.app 是一个围绕格言打造的(收费)服务,然而我觉得它注定要失败。正好让我拿它举例,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下,什么样的格言是有用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使用格言。

获取格言

过去几年出现了数不清的阅读和笔记工具,它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记录格言,对不对?顺着这个思路下去,如果有一个地方,能把你记录的格言分享给大家,同时也能看到其他人记录的格言时,你会不会觉得很兴奋?sublime.app 就是这样一个诞生于笔记热潮末期的应用。它主要的功能,就是通过打造一个分享格言的社区,让用户更快速更高效的找到源源不断的好点子(就像是笔记爱好者的 pornhub)。

我是这个应用的早期用户,老实说,逻辑上我觉得这个网站应该很和我胃口,如果花点时间泡在上面,我一定可以更高效地发现好点子。然而实际情况是,两年下来,只登录过2,3次。究其原因,找到打动自己的格言,并没有捷径可以走。你也许会觉得别人分享的格言不无道理,但只有那些夜深人静,无意中在某本不知名小说里的某句对白,才能真的让你刻骨铭心。

换句话说,你无法脱离上下文去获取一句格言。就好比,只有当你读完《老人与海》,才能理会那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没有上下文的格言,至少丢失了90%的魅力。许多作家都写过格言集类型的书,比如托尔斯泰的《365天格言录》,比如塔勒布的《随机漫步的傻瓜》,尽管智慧密度很高,但这些书都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作家的经典,原因一样,没有上下文的格言无法打动读者。

人们无法离开上下文去获取一句格言。无论 sublime 能提供多少格言,很抱歉,数量并不重要,人们无法在这件事上走捷径。这是我认为 sublime 会失败的首要原因。

使用格言

前阵子收到 sublime 的推广邮件,在邮件里,她们介绍了 sublime Chrome 扩展的一个功能:辅助写作。什么意思呢?当你打开一份谷歌文档开始写作,你可以点击这个扩展,在搜索栏里输入你正在写作的主题,比如写作墙(writer's block),它会搜索并找出所有 sublime 里关于这个主题的格言,于是你可以选择一些用来给自己的文章和想法背书。

听起来似乎又很有用对不?然而这个功能是让我觉得 sublime 会失败的第二个原因: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保护肩膀的四个方法

周日打完篮球,和往常一样,我拿出筋膜枪按摩腿部肌肉。快结束时,我想要不要也按摩一下腰部和肩膀。因为以前一直有颈椎和肩膀酸疼的毛病,不管有没有用,偶尔我会顺带用筋膜枪打一打肩膀。然后我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的肩膀已经完全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了。

从疼到每天都难受,到如今没有任何异常,回想起来,并不是运气使然,而是因为我做了许多努力。如果你也有肩膀酸疼的毛病(多半有),除了及早去看医生之外,不妨也尝试一下我做过的这些“土”方法。提示:这四个方法都强调的是“不做”,所以,几乎没有风险。

亚历山大技法

两年前,为了拯救颈椎和肩膀,我曾读完几本主流的,关于亚历山大技法的书籍,并录制了一期播客节目

亚历山大技法的定义比较拗口,用我的话来说,这个技法启发你观察自己不健康的姿势,通过放松紧张的姿态,让肌肉恢复自然状态,从而获得更挺拔的身形,更重要的是,重复健康。

不得不承认的是,仅仅通过读书是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个技法的。想要成为一个亚历山大技法的老师,必须通过专业的训练和考试,凭证上岗。不过这个技法的核心思想并不难掌握。如果今天只谈肩膀的话,还是用我的话说,你需要改善的,并不是抬头挺胸(一般人的思维),而是垂下你的肩膀,像个两三岁的孩童一样。

如果你家里没有小孩,下次在路上碰到小朋友,请注意观察她的站姿。那是最原始、最自然、最放松的姿势,也是成年人忘记掉的姿势。她们挺着小肚子,肩膀自然下垂,头部平视前方,身体从侧面看过去,呈现出自然的弧度。你需要模仿的,或者说重新找回的,就是这个姿势。有趣的是,你需要做的,不是如何做到这个姿势,而是不断提醒自己,垂下肩膀,让身体自然站立,以最不费力的姿势

过去两年,我无数次的观察自己,肩膀有没有下垂,头部有没有将重心放置在颈椎之上(这个比较难解释,你可以理解为最不费力的角度)。亚历山大技法的作用是,在大部分时候,让你的肩膀处于休息状态(如果没有,就是紧张状态,所以肩膀才会疼)

这就是我想分享的第一个方法,建议听听那期节目,然后每天出门上班时,开始观察自己的肩膀。

悬吊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

要想富,先修路。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是道路、桥梁、机场等等。一个人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数字世界的基础设施,包含但不仅限于网络、软件、和服务。一个国家的基础设置决定了物质的流通能力,一个个人的数字基础设施,决定了信息的接收、转化、和传报能力。

最近一阵子,我一直冒出一个念头:仅仅因为我建造了更强大的数字基础设施,就能比普通人取得无法估量的优势。理由是,我能更快速地接触到更完整的互联网,能畅通无阻地获得我需要的信息,并且能更快地处理,分享,和转换信息。

尽管在之前的文章里,我已经分享过我阅读、写作、记笔记的方法和流程,也谈到过更科学地上网的方式,不过,随着时间的变化,我的数字基础设施有所改变(改进),不妨让我打包在一起,只谈设施,不谈用法,一次和你说说网络、阅读、ai、笔记、分享、交流这六个方面,作为博客作者的我,使用的基础设施。

网络

网络是一切基础设施的基础,没有一个畅通无阻的网络,就好像闯入了一个充满宝箱的迷宫,你却一把钥匙都没有,只能眼睁睁看着宝箱里的宝物别别人拿走。

过去半年,我的兴趣就是购买和收集各式各样的云主机。我用它们搭建网站,以及后面提到的一些程序和服务,不过最主要的功能,还是通过它们来访问完整的互联网。以前的我,也许和你一样,以为能上谷歌和 YouTube 就够了,但研究越多,对网络质量的理解就越不一样。简单来说,只有低延迟和高带宽是不够的,更高的 ip 质量,有时候起的作用更大(举例来说,一些特定的网站和服务,只有特定的 ip 才能打开)。以下是我目前在用的16台云主机,它们有各自的分工,也为下面提到的那些基础设置,保驾护航。

屏幕截图 2024-08-22 123957.png

在科学上网的工具方面,苹果环境下我使用的是 Surge 和 Shadowrock,Windows 上我用的是 Clash Verge,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除此之外,我用 Cloudflare 管理自己的域名,以及为自己的网站提供 CDN。在管理云主机方面,我使用 Termius 这个 SSH 工具。

阅读

大部分时候,我还是用 Readwise Reader 阅读博客和 newsletter。用 Spotify 听播客,用 Kindle 在睡前读电子书,用 YouTube 看视频,用 Plex 看电影(看电影和视频在我看来也是阅读)。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个月,我开始用 Matter 分担一部分稍后读的任务,以及,因为 Matter 今年推出了编辑推荐文章的功能,我经常会去读首页推荐的文章。

最近一周,我还开始用喜马拉雅来听《罪与罚》,我发现这些大部头名著,听中文版的有声书,是再适合不过的方式。

ai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策略是拖延的委婉说法

如约,我在周末看了阿汤哥和吉米福克斯主演的电影《借刀杀人》。

这是一部以明星和动作为卖点,但实际上对话胜过剧情的影片。特别是阿汤哥饰演的杀手,和吉米饰演的出租车司机的最后一段对话,在我看来,是全片的亮点,也是今天我想说的主题。

在贴给你这段对话之前,请先让我交代一下上下文。黑人出租车司机 Max 在夜晚拉到了一个美貌的黑人女检察官,一番交谈之后,互相产生了好感。Max 提到,开出租只是他的兼职,而自己真正的梦想,是开一家豪华车租赁公司。并且,他已经为此准备了12年。这段剧情之后,叫做 Vincent 的杀手坐上了 Max 的车。Max 和杀手同样提到了他开公司的梦想,杀手问他为什么还不行动,他说,有太多事情需要准备。像是文件,头期付款,招聘,等等。总之,哪怕已经准备了12年,公司还是没有开起来。

甚至,Max 和杀手一起探望 Max 的母亲时,他母亲骄傲地介绍 Max 是一家豪华车租赁公司的老板,看来,Max 已经和他母亲说过无数次自己的计划,以至于老人已经分不清梦想与现实。

随着剧情的发展,Max 终于不能忍受杀手的冷血,这时,杀手也不再掩饰自己瞧不起 Max 的地方,对于 Max 只是计划,而不敢行动的弱点,愤怒地说出了这段话:

Vincent:看看镜子里的自己。纸巾、干净的驾驶舱。以后开个豪华车公司吧。你现在攒了多少钱?

Max:这不关你的事。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