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并不等同于内向。
害羞源于社交焦虑。其目标是避免被负面评价。
内向源于神经敏感性。其目标是避免被过度刺激。
这么说来,我既害羞,又内向。
害羞因为脸皮薄,内向因为体质决定我不能快速从刺激中恢复。
害羞并不等同于内向。
害羞源于社交焦虑。其目标是避免被负面评价。
内向源于神经敏感性。其目标是避免被过度刺激。
这么说来,我既害羞,又内向。
害羞因为脸皮薄,内向因为体质决定我不能快速从刺激中恢复。
关于这个世界,有无数的规则。如何面对规则,你有两种选择。
小长假在家,看完了冰血暴第四季,其中有一段女孩和小姨的对话令我深思。女孩(Ethelrida)是个黑人和白人的混血,生活在种族歧视严重的50年代,热爱文学和音乐,自学多门语言。而她的小姨和其女友,是一对抢劫、枪杀、越狱的亡命之徒。
女孩喜欢无法无天的小姨,可短暂相处数日之后,小姨和同伴再次枪杀数人,抢劫并逃亡。下面的对话,发生在小姨藏身的旅馆。
女孩:我不明白她说的“我们不是犯罪分子,而是亡命之徒。”
小姨:你看,犯罪者在玩游戏。
女孩:什么游戏?
小姨:生活,地球,社会,对吧?它们有它们的规则。银行和家庭,诚实的收入对等于一天的辛勤工作,政治和投票。而犯罪者,他在另一边,但他依然在玩这个游戏。而且,如果他玩得足够长时间,甚至开始谈论合法化。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人们对被动收入有着极大的痴迷。这很合理。谁不想要被动收入呢?不做任何事情就赚钱。
不幸的是,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现实。除非你已经有了百万财富。
我曾经是那些迷恋被动收入理念的人之一。而我现在依然如此。然而,我已经意识到,在我年轻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多地创造主动收入。
当你年轻的时候,通常身体健康,责任很少,时间很多。这是努力赚取主动收入的绝佳时机。赚取尽可能多的钱。
然后当你变老时,你可以利用那笔主动收入来创造被动收入。这才是正确的做法。大多数人太过纠结于首先尝试做被动收入的事情。
同意,不是说被动收入不重要,谁不想躺着赚钱呢?
不过,我们优先考虑的,应该是主动收入。
除了 Oliur 说的之外,我认为还有这两个原因:
很惭愧,之前我对“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的理解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充分的)。
我以为自我意识,是发现未觉醒的我,是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想成为的人。似乎我们体内存在着一个更完美、更优秀、更独立思考的我(self),自我意识只是去找到这个了不起的我。
我错了,现在我知道,自我意识,不是探寻未知(甚至根本不存在)的我,完美的我。而是发现已知的我、过去的我、现在的我,那个不完美的我、害怕的我、偏见的我。
这么说,似乎很玄乎,还是让我用一个故事来告诉你。基督教神父 Anthony De Mello 说了一个他学生时代的故事。在故事末尾,你会理解并记住什么是自我意识。
这件事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印象,许多年前我在芝加哥学习心理学时就是如此。我们修了一门为神父开设的咨询课程。这门课程只对实际从事咨询并同意将录音带带到课堂的神父开放。大约有二十个人参加了这门课。轮到我上课时,我带了一盒磁带,里面录有我与一位年轻女性的采访。讲师把磁带放入录音机,我们开始听。五分钟后,按照他的习惯,讲师停下磁带,问道:“有什么评论吗?”有人对我说:“你为什么问她那个问题?”我说:“我不记得我问过她问题。事实上,我很确定我没有问任何问题。”他说:“你问了。”当时我很确定,因为那时我有意识地遵循卡尔·罗杰斯的方法,即以人为本和无指导性。你不问问题,也不打断或给予建议。所以我很清楚自己不能问问题。无论如何,我们之间发生了争执,所以讲师说:“我们为什么不重新播放录音带呢?”于是我们重新播放了录音带,我惊讶地发现,那里有一个巨大的问题,高得像帝国大厦一样高,一个巨大的问题。让我感兴趣的是,我已经听到过那个问题三次,第一次是我问的,第二次是我在房间里听录音带时听到的(因为我想带一盘好的录音带去上课),第三次是在课堂上听到的。但它没有注册在我脑海中!我没有意识到。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总所周知,你的推特(X)时间线并不会正常显示你关注的人的推文,并且充斥大量广告和推荐。
想要不受打扰地读推文,你有两种办法:
当我选择离开推特之后,还是有从这个平台获取信息的需求,于是,为了能安静地看推文,开发了两种新的方式:
为什么有的海外 IP 只能看 Netflix 的自制剧,而不能解锁全部影片?也许有人对你说过,只有“原生 IP”才能解锁,可到底什么是”原生 IP“呢?
前几天在 Nodeseek 论坛读到一篇干货帖子,解释了“原生 IP”的概念,以及什么是 Eyeball 和 Hosting 这两个 IP 的类别。
如果让我总结一下的话,没有标准的“原生 IP”的概念。IP 的用途分为 eyeball 和 hosting,而不同的网络服务提供商(Netflix,Openai,Disney 等),针对不同类型的 IP,会有不同的策略。
节选这部分原文给你看:
首先声明,除了家宽和商宽以外,都不是原生 IP。 或者更准确的说,原生 IP 是一个伪概念。
VPS 业界常将可以访问本地服务,播放当地地域限定内容的 IP 称为原生 IP。 可是,这种原生性并不是 IP 地址的固有属性,而是 IP 数据库对 IP 的标注,导致提供服务网站查询这些 IP 数据库,给具有特定地理位置和业务用途属性的 IP 地址的准入许可。
IP 地址,在 IP 数据库里面的标注信息中,有两个重要属性:地理位置和用途。地理位置不用多说,大家都懂。而 IP 用途分类就点花样。
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分类主要有 Residential, Business, Mobile, Hosting, Traveller 等。前面三种合并起来,称为 Eyeball ,也就是说用途属性是 Residential, Business, Mobile 的 IP 后面,通常都有眼球盯着屏幕,等着从网络上拉内容回来看。而分配给独立服务器、VPS、云主机、CDN 使用的 IP 段的用途属性,最终都会被标记为 Hosting 。 如果您用的数据中心 VPS IP 地址用途属性是 Eyeball ,那恭喜你幸运地买到了漏网之鱼。
通常,服务提供商会向目标市场区域的眼球 IP 开放服务;拒绝对非目标市场区域 IP 提供服务;限制对目标市场区域的非眼球 IP。
Netflix 不给中国大陆 IP 访问服务,是没有中国大陆主管机构批准,不能违法经营。Netflix 不给香港 HKT 的宽带 IP 看一些美国 NBC 的电视剧,是 NBC 只给 Netflix 授权了美国范围内播放。OpenAI 的 ChatGPT 不给所有香港 IP 访问是因为美国政府将 AI 服务对中国(包含港澳)禁运。
Disney+ 认为数据中心 IP 都是用来开代理的,所以 AWS 新加坡 IP 虽然定位正确,但因其 Hosting 属性,不给看。Netflix 认为自制剧自己控制,想给谁看就给谁看,花钱买了会员就行,所以就算有 Hosting 属性,Azure 香港 IP 可以看。
全文在这里,作者还举了一些例子可以帮助理解。
BTW,有的云服务器提供商,比如 Dmit,会用 Eyeball 来命名他们的云服务器,我想大概是这类服务器的 IP 属于 Eyeball,可以用来解锁串流视频服务的意思吧。
孩子的任性,多半是父母的误判。孩子不讲道理时,可能只是父母没有理解她们的道理。
昨天我们家 JT(四岁)”任性“了两次,如果不知道缘由,不去理解他,明明遭受了委屈的孩子,还要被骂一顿,然后冠上”不听话“、“不讲道理”的帽子。
第一次,是这样的。我到家比较早,牵着 JT 去楼下小花园玩,他碰到幼儿园同学,玩得很开心。中途,JT 想到自己有个刚买的泡泡枪,想玩给同学看,可玩具不在家里,在我老婆的车的后备箱里,于是我和他说好,先回家,等妈妈回来拿了泡泡枪再下来。他答应了,并且对着同学说,“你就在这里等我,我去拿了泡泡枪就来找你。”
回到家,已经是饭点。他妈回来放下包就准备吃饭,JT 这时却非要拉着妈妈去拿泡泡枪。可我老婆不知道之前的故事啊,她说,“为什么不能吃了饭再去呢?我很快就吃好了。”JT 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依旧不依不饶,要拖着他妈下楼。我老婆就有点不开心了,觉得 JT 在耍性子,不讲理。趁她发作之前,我赶紧把之前 JT 和同学约定的事说了出来。其实 JT 的同学并不会真的在等他(孩子太小),在意这件事的是 JT。而孩子表达能力有限,着急时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着急,只知道哭着喊着要大人配合自己。后来,我们还是吃完饭才下楼,还好同学还在,最后还是一起开心地玩了泡泡枪。
接着到了晚上,JT 又大哭了一次。
我也不会因为你在博客上发表微文而看不起你。嘿,我可能自己也会这样做。虽然我不太喜欢这样。博客不是推特。就像我不认为博客只包含两千字、经过深入研究的文章一样。
你不必成为一位散文家。(尽管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成为一位!)不要让那些散文家让你放弃写博客。
博客的本意是网络日志(web + log),不是作文本。
降低写博客的心理门槛,可以从写得短一点,随意一点,频繁一点开始。
你说巧不巧,每当我遇到绕不开的心结,总能立即从书上得到启发。
昨晚就是这样。明明拿到加薪通知,应该是高兴的一天,可忙完孩子,10 点多安静下来,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心情却非常焦虑,脑子里不停地从一件事情跳转到另一件事情。不想看书,也不想睡觉,拿着手机,不知道在刷什么,就那样呆坐了一个小时。
人到中年,可用用来担心的事情只有更多,没有更少,最近一直在犯愁的就有这些:(对中年人的抱怨不感兴趣的话建议直接跳过🤣)
所有的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没有人可以商量,只能我自己做出选择。因为不确定,所以才会焦虑。
坐到 11 点,放下手机,躺到床上,打开 Kindle 试图让心情平复。我翻开 Anthony De Mello 的 Awareness,从「对别人的负面情绪」这篇里,读到了一段话,谈到了「反应」与「对应」的区别。恰好是给我一个提醒,教我应该摆脱挣扎状态和负面情绪。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