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博客

时间陨石坑

我的个人效率之路,其实就是不断地做减法。只是今年,我就从生活中移除了这些事情:

如果仅仅看这些事情本身,似乎算不上不良嗜好。可是,有些习惯一旦做了,会引起更多的不良反应。如果把一个习惯比喻成陨石的话,那么它造成的连锁反应,就是陨石坑。会令我们受伤的,不是陨石,而是陨石坑。

让我引用一段文字,可以令你更生动地了解什么是时间陨石坑。

小小的分心会在我们的一天中留下更大的空洞。我们称这些洞为“时间陨石坑”,它们的运作方式如下:

  • 杰克发了一条推文。(90秒)

  • 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杰克四次返回Twitter查看他的推文表现。每次,他浏览消息动态。有两次,他阅读了别人分享的一篇文章。(26分钟)

  • 杰克的推文得到了一些转发,这让他感觉很好,于是他开始在脑海中构思下一条推文。(这里两分钟,那里三分钟,以此类推)

  • 杰克发布了另一条推文,循环又开始了。

一条微小的推文很容易在你的一天中留下一个三十分钟的大坑,而且这还没有考虑切换成本每次杰克离开Twitter并回到他的焦点时,他都需要重新加载所有的背景信息到他的大脑中,然后才能进入“激光(专注)模式”。所以这个时间陨石坑实际上可能是四十五分钟,一个小时,甚至更长。

但制造时间陨石坑的不仅仅是无尽之池。还有恢复时间。一个“快速”的十五分钟的墨西哥卷可能会额外花费三个小时的食物昏迷时间(因消化造成大脑缺氧)。一个熬夜看电视可能会让你损失一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和一整天的低能量状态。还有期待,当你因为马上就有一个会议要开而不开始你的焦点时,这也是一个时间陨石坑。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满级技能与体力值

我有个每天诵读金刚经的同事,人称郑大师。上周我和大师聊天,谈到公司里一件重大的人事变迁,大师用“满级技能与体力值”的比喻解释了其中的玄妙,令我拍案叫绝。

在给你解释这个比喻之前,先让我们一起看看 Tim Ferriss 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我在狩猎田鼠还是羚羊?”之所以先说这个点子,因为它与郑大师与我说的话,互为补充。

先来看看,什么是“田鼠与羚羊”。Tim 说:

狮子完全有能力捕捉、杀死和吃掉一只田鼠。但事实证明,这样做所需的能量超过了田鼠本身的热量含量。因此,一只整天捕捉和吃田鼠的狮子会慢慢饿死。狮子不能靠吃田鼠生存。狮子需要羚羊。羚羊是大动物。它们需要更多的速度和力量来捕捉和杀死,一旦被杀死,它们为狮子及其群体提供了丰盛的盛宴。一只狮子可以靠吃羚羊过上长寿而幸福的生活。这种区别很重要。你是不是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捕捉田鼠上了?短期内这可能会让你感到愉快和有成就感。但从长远来看,你最终会死去。所以在一天结束时,问问自己,“我今天是在追逐老鼠还是在狩猎羚羊呢?”

很好理解,对吗?我们应该常常询问自己,当下在做的事情,是不能改变现状的田鼠,还是帮我们赢得长期目标的羚羊。

接着让我告诉你什么是“满级技能与体力值”。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满足法是更优的决策策略

做决策时,目标应该是令你满足的方案,而非最优方案。

因为令你满足的方案是你确信的,而没有谁真的知道什么是最优方案。

早上在播客里听到一个叫做满足法(satisficing)的决策方法(可能来自塔勒布的随机漫步的傻瓜),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应该追求令人满意或“足够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最优解。

具体来说,因为人类知识的局限性,和世界的未知性,并没有谁真的知道什么是最优解。并且,过度复杂的方法是脆弱的,相对而言,简单的、实用的、适度的方法,应该是我们选择的方向。

恰好,我是一个爱偷懒的人,从而在生活的许多方面,一直以来只选择足够好的方法,而不去追求最优的方案和目标。让我拿工作、投资、和教育这三件大事来说说,我是怎么实践“满足法”的。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问题与状态

当你抗争时,先要搞清楚,抗争的对象是一种困难,还是一 种状态 。

什么意思呢? 让我继续用冰血暴第四季里的故事来举例(涉及剧透)。

剧中的男主,是一个黑人帮派老大。与其他黑帮不同的是,这个老大很有生意头脑,他的主营业务,不是坑蒙拐骗、烧杀抢劫,而是地下银行业务,甚至,他在黑人社区开发出了信用卡这种先用后还的借贷业务。

当男主的信用卡业务逐渐被黑人社区接受之后,他便开始接触白人统治的主流银行,企图与这些银行联手,推出合法的信用卡业务。可是,尽管信用卡的想法是史无前例的,可没有一家银行愿意与男主合作。在又一次被拒绝之后,男主回到办公室破口大骂这些顽固的银行家,这时他的军事说了一句话,大意是,你在斗争的,不是这些银行,而是400年的历史。

换句话说,黑帮老大想解决的,不是银行不愿意与之合作的问题,而是400年黑人被奴役的历史遗留,造成的白人的歧视和种族隔阂。无论男主在那座城市多么成功,他无法与这么长的一段历史抗争,无法以一己之力改变状态。

我想说的第二个故事,也与男主有关。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选择增加能量的事

当你选择下一份工作,下一个项目,下一个爱好时,有没有什么标准?

Tim Ferriss 有五个步骤,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这第五步。

最后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学到的:“增加能量,减少能量”

做这件事会给我能量,还是耗尽我的能量?

如果某事消耗能量,你可能不会有足够的热情或耐力来取得很好的结果。

此外,他做一些事情(比如射箭),因为它们给他能量,即使这不是他的主要项目。这似乎是浪费时间,但他正在把自己的电池充电到100%,然后他可以将电池电量用于其他事情。

所以问任何活动一个很好的问题是:“这会给我的电池充电还是耗尽它?”这将帮助你避免那些“看起来不错,但实际上是净耗损(net draining)”的事情,而倾向于一些“看起来奇怪/随机,但是净积极(net positive)”的事情。

阅读和写博客带给我能量,看来我的选择没错。

害羞与内向的区别

Adam Grant

害羞并不等同于内向。

害羞源于社交焦虑。其目标是避免被负面评价。

内向源于神经敏感性。其目标是避免被过度刺激。

这么说来,我既害羞,又内向。

害羞因为脸皮薄,内向因为体质决定我不能快速从刺激中恢复。

赚取注意力

DHH

我认为,当你通过真正分享有趣的内容来吸引某人的注意力,实际上分享了让他们学到东西的内容时,你建立的连接会更有价值,而不仅仅是在他们面前贴上一堆广告。当然,你也可以使用广告,它们可能有效,你甚至可以将它们配合使用。但是,当你真正教会某人一些东西,当你真正改变他们对某事的看法,或者至少引发他们以新的方式思考这个主题时,你建立的连接就会更加深刻。

我总能从 DHH 和 Jason Fried 的博客里学到点什么。逐渐地,我从认同他们的看法,变成认同他们的产品。最近我花299美金购买了他们家的软件 Campfire,说明 DHH 赚取注意力的方式是足够有效的。

罪犯与亡命徒

关于这个世界,有无数的规则。如何面对规则,你有两种选择。

小长假在家,看完了冰血暴第四季,其中有一段女孩和小姨的对话令我深思。女孩(Ethelrida)是个黑人和白人的混血,生活在种族歧视严重的50年代,热爱文学和音乐,自学多门语言。而她的小姨和其女友,是一对抢劫、枪杀、越狱的亡命之徒。

女孩喜欢无法无天的小姨,可短暂相处数日之后,小姨和同伴再次枪杀数人,抢劫并逃亡。下面的对话,发生在小姨藏身的旅馆。

女孩:我不明白她说的“我们不是犯罪分子,而是亡命之徒。”

小姨:你看,犯罪者在玩游戏。

女孩:什么游戏?

小姨:生活,地球,社会,对吧?它们有它们的规则。银行和家庭,诚实的收入对等于一天的辛勤工作,政治和投票。而犯罪者,他在另一边,但他依然在玩这个游戏。而且,如果他玩得足够长时间,甚至开始谈论合法化。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先关心主动收入

Oliur:

人们对被动收入有着极大的痴迷。这很合理。谁不想要被动收入呢?不做任何事情就赚钱。

不幸的是,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现实。除非你已经有了百万财富。

我曾经是那些迷恋被动收入理念的人之一。而我现在依然如此。然而,我已经意识到,在我年轻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多地创造主动收入。

当你年轻的时候,通常身体健康,责任很少,时间很多。这是努力赚取主动收入的绝佳时机。赚取尽可能多的钱。

然后当你变老时,你可以利用那笔主动收入来创造被动收入。这才是正确的做法。大多数人太过纠结于首先尝试做被动收入的事情。

同意,不是说被动收入不重要,谁不想躺着赚钱呢?

不过,我们优先考虑的,应该是主动收入。

除了 Oliur 说的之外,我认为还有这两个原因:

  1. 追求主动收入,是可控的,收入随着能力成长。
  2. 实现主动收入,带给我们满足感,和人生的意义。

什么是自我意识

很惭愧,之前我对“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的理解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充分的)。

我以为自我意识,是发现未觉醒的我,是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想成为的人。似乎我们体内存在着一个更完美、更优秀、更独立思考的我(self),自我意识只是去找到这个了不起的我。

我错了,现在我知道,自我意识,不是探寻未知(甚至根本不存在)的我,完美的我。而是发现已知的我、过去的我、现在的我,那个不完美的我、害怕的我、偏见的我。

这么说,似乎很玄乎,还是让我用一个故事来告诉你。基督教神父 Anthony De Mello 说了一个他学生时代的故事。在故事末尾,你会理解并记住什么是自我意识。


这件事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印象,许多年前我在芝加哥学习心理学时就是如此。我们修了一门为神父开设的咨询课程。这门课程只对实际从事咨询并同意将录音带带到课堂的神父开放。大约有二十个人参加了这门课。轮到我上课时,我带了一盒磁带,里面录有我与一位年轻女性的采访。讲师把磁带放入录音机,我们开始听。五分钟后,按照他的习惯,讲师停下磁带,问道:“有什么评论吗?”有人对我说:“你为什么问她那个问题?”我说:“我不记得我问过她问题。事实上,我很确定我没有问任何问题。”他说:“你问了。”当时我很确定,因为那时我有意识地遵循卡尔·罗杰斯的方法,即以人为本和无指导性。你不问问题,也不打断或给予建议。所以我很清楚自己不能问问题。无论如何,我们之间发生了争执,所以讲师说:“我们为什么不重新播放录音带呢?”于是我们重新播放了录音带,我惊讶地发现,那里有一个巨大的问题,高得像帝国大厦一样高,一个巨大的问题。让我感兴趣的是,我已经听到过那个问题三次,第一次是我问的,第二次是我在房间里听录音带时听到的(因为我想带一盘好的录音带去上课),第三次是在课堂上听到的。但它没有注册在我脑海中!我没有意识到。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