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做的绝大部分事情都没有天花板,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永无止境地进步。在这些事情上追求完美主义,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为这些事情设定一个“足够好的标准”。
那些永远不可能做到完美的事情像是:
我们能做的绝大部分事情都没有天花板,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永无止境地进步。在这些事情上追求完美主义,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为这些事情设定一个“足够好的标准”。
那些永远不可能做到完美的事情像是:
Just Because You Can, Doesn’t Mean You Should
这是 John Voorhees 在上周的 Macstories Weekly 里写的一篇文章的标题,这篇文章紧跟着 Federico Viticci 关于他自己的 Obsidian 系统的介绍第三弹。
Federico 整了个无论看起来还是用起来都很复杂的 dashboard,长这样:
我的 blog 不是日记,每一篇都有一个点子,这些点子可以分为三种:
1,自己的体验
这部分源自我的生活经历。包含使用工具的体验,和孩子相处的体验,和脑袋里随机蹦出来的想法。因为它们来自于一手的感触,往往不假思索便可以成文。
2,自己的共鸣
福尔摩斯在《血字的研究》里说过这么一段话,
I consider that a man’s brain originally is like a little empty attic, and you have to stock it with such furniture as you choose. A fool takes in all the lumber of every sort that he comes across, so that the knowledge which might be useful to him gets crowded out, or at best is jumbled up with a lot of other things so that he has a difficulty in laying his hands upon it.
我把人类的大脑看作一个小小的阁楼,你需要用你选择的家具布置它。一个傻子会把他看到的所有破烂玩意儿全都捡回来,这么一来那些对他有用的知识便无处置放,或者,最好情况下也只能被混淆于其他杂物中,让他很难接触到。
我们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允许什么样的信息进入我们的大脑,进而相信什么信息,决定了我们如何做决策,进而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A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是一个思维模式(mental model),它由波兰裔美国数学家 Alfred Korzybski 在1931年提出。
在一篇关于数学语义的论文里,Alfred 通过这2个主要概念,抛出了这个观点:
我们从小都被灌输各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无论是从老人的教导,还是学校的课本,甚至是漫画,说明书中,我们都可以学到处理问题的方法手段。
如果只是生搬硬套,多半会处处碰壁。因为地图的特性决定了,它只能够传达简单的概念,就好像地铁示意图,用来了解换乘方法还行,但绝不能用它来估算不同站点之间的距离。
举两个自己的例子。
犹豫,踌躇,选择困难症,我们耗费大量时间用来做各种决定。
每周150分钟,这是平均每个人用来决定吃什么花的时间。
每周90到115分钟,用来决定穿什么。
每周50分钟,用来决定在 Netflix 上看什么。(很有可能最后什么都没看)
仅仅这三项,一年加起来就有250到275个小时,周而复始地被浪费掉。
告诉你一个秘密,不知道写什么的话,写清单最容易了,随便找个话题,列一下清单,说一下喜欢的和不喜欢的,pros and cons,很快就能写好。
但今天这个话题,是我一直都想分享的,我眼里的上海。
上海的优点太多了,和中国其他城市比起来,几乎全方位碾压,我就说一些我最喜欢的地方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