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happy

接地气

我最喜欢穿的一双鞋,是一双叫做“波士顿7代”的半专业跑鞋。这双鞋的底很薄,当我穿上它走路时,没有其他跑鞋的“踩屎感”,可以让我清晰感觉到凹凸不平的地面。我喜欢这种脚踩实地的感觉,它让我感觉安稳,实在,接地气。

可能是金牛座的原因,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我也都尽量追求接地气。

创作中的接地气

对于写作技巧,我追求的目标是,以最高效的方式,传递一个想法。所以,写作时,我会尽量使用简洁的语言,不兜圈子,不使用生僻的词汇和术语。并且,只说我经历过的事情、我相信的道理、和我认同的观点。而不去写时下流行的话题、读者想看的内容、和自己并不理解的想法。如果说穿底薄的鞋子,可以清晰感觉到地面,那么读接地气的文章,你可以快速看到我真实的想法。

不过,说话太过直白,也有一个坏处:人们会觉得容易理解的东西,就是简单和平庸的。举个例子,偶然之下,我曾读到一篇来自我的读者的博客。他说很喜欢听我的播客,有的集数,他曾经听过两遍甚至更多。还说,在他经历人生低谷的那段日子,是我的播客给他力量,陪他挺了过来。然而,在另外一篇推荐播客和 newsletter 的文章里,完全不提到我的节目和周报。是什么原因能让一个人反复听我的节目,却又不愿意推荐给别人呢?我猜想,多半是因为,我的节目和文字,听起来读起来让人感觉不够酷,不够高深、不能让人似懂非懂,没有足够多的引经据典和掉书袋?

有得必有失,如果接地气的代价是不足以被人称赞和推荐的话,我还是愿意坚持我的风格。哪怕读者不知道为什么喜欢读,只要她们愿意来读就好了。

生活中的接地气

我曾在《球友老杨》里记录过一个经典的新上海人的形象。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伪装成知识的娱乐

Shaan Puri 在推特上问到:“人们喜欢读传记,为什么?”其中一条很多人都认同的回复是:“伪装成知识的娱乐。“

Shaan 说这个回复引发了他的感想。我想说,这句话也符合我的经验。现在有太多的“内容”只是包着知识外衣的娱乐。无论是博客、newsletter,推文,还是 YouTube 视频、播客、纪录片,这些“内容”读之前让你兴奋(吸引眼球的标题),读起来让你过瘾(高密度的“知识”),但是,读过之后,你却一无所获。

如果让我举例,就拿恰好是解说人物传记的播客 The Founders 来说吧。刚接触到这个播客时,我也曾被它吸引。理由很简单,谁不想知道迈克乔丹、洛克菲勒、查理芒格等人的成功秘诀呢?播客每期都会将一本人物传记,主持人做了大量功课,不但提取了书中精华,还能举一反三,联系到其他传记。所以听起来,会有受益匪浅的错觉。我说错觉,是因为,听了不下100期之后,你要是问我,说一说哪一期节目对我产生了影响,或者,我记得什么故事,什么道理的话。我会很惭愧地告诉你,我一句都答不上来。

这就是最近半年,我开始反思的问题:每天的阅读量里,哪些属于有效阅读,真的能从阅读中学以致用;哪些是无效的阅读,浪费时间在伪装成知识的娱乐上面。

有反思,就会有答案。现在的我,已经知道最应该读的是什么。有答案,就会有行动。因为知道该读什么,所以以此为标准,来判断所有其他内容,是否值得阅读。如上一篇所承诺的,今天就来谈谈,我们应该读什么,以及如何筛选其他内容。

先谈谈我们应该读什么,让我引用另一位博客作者 Clive Thompson 的话吧: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RSS 阅读器是加强版的回声室

前不久,同学家属,一个70后的大哥,在微信群里感叹,“今日头条太懂我了,每天早上一醒来就要刷上两个小时。”我开玩笑地回复他,“这两个小时就是你与全国几亿人民大脑同步的时间。”

我对“大脑同步”这个比喻挺得意,其实不管是大脑同步也好,回声室(echo chamber)也罢,你懂我在讲什么。互联网公司为了利益,一定会想方设法投递你喜欢的内容给你,同时,创作者为了利益也会制作大部份人喜欢的内容,如此一来,人们不断加强固有思维,并且越来越一致,越来越容易被控制(洗脑)。

那么,如何跳出回声室呢?是不是不去大平台就行了呢?是不是用 RSS 阅读工具订阅自己喜欢的作者就能解决问题呢?尽管我是重度 RSS 阅读器使用者,但我觉得,RSS 并不能解决回声室效应(包括最近很火的 Follow),如果盲目使用,反而会是自己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狭隘。

原因有以下几点。

算法的好处

你没有看错,算法并不是回声室的敌人。恰恰相反,如果使用得当,算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不一样的观点。

拿推特(X)来说,许多人不愿意再逛推特,因为平台推荐给他们的,都是色情和戾气的帖子。可是,导致这种结果,是不是因为你只是不假思索地关注了平台推荐的流量高的用户呢?你有没有试着主动去调整自己的关注列表呢?如果不断静音拉黑不喜欢的内容和作者,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找到不为流量而写作的作者,推特算法给你推荐的内容,也会发生改变。

比如,上周我在推特上发现了一个讲 Ayn Rand 的推文串,短短几分钟,我了解了这个俄罗斯裔哲学家的主要观点,进而对她产生好奇,然后开始读她的小说和哲学著作。如果我只是通过 RSS 阅读器去订阅之前就在读的主流推特用户,就会错过这样“出圈”的推文;同时,只是读主流用户,才是真的把你锁死在回声室里。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 YouTube 上。

没错,当你打开 YouTube 的首页,看到的不是你以为你喜欢的视频(你的订阅),而是 YouTube 认为你喜欢的视频。但这个推荐视频的算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YouTube 推荐给你的,也并不全都是观看数和点赞数高的视频。比如,最近一年我就从 YouTube 推荐的视频里发现了复旦的教授王德峰教授,最近又发现了讲佛学话题的北川致遠書社,以及,在这篇文章里提到的神经科医生。

如果你觉得算法有罪,只是通过 RSS 阅读器去看已经订阅的频道,是不是就失去了这样的惊喜呢?所以我觉得,把自己封锁在 RSS 阅读器里,是加强了回声室效应。

糟糕的订阅

使用 RSS 阅读器的人可以分为两种: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的人,和以为自己知道该读什么的人。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产品化(十倍努力的)自己

只是产品化自己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十倍于寻常人的努力。

十一长假里某天下午,我和 JR 在小区里散步。途中,他聊到了 b 站上的一个弹吉他的 up 主。由于 JR 喜欢弹吉他,所以,一直在关注这个还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小小吉他高手。那天,JR 跟我说:”爸你知道吗,我终于发现他弹得这么好的原因了,最近他在视频里说,从幼儿园开始,只要有空他就会练琴,节假日里,甚至每天要弹5个小时。“

看到 JR 眉飞色舞的样子,我借这个机会鼓励他。我说:”所以,你可以看到,只要你真的喜欢做一件事情,并且做到足够好,就会有很多机会等着你。比如你可以像这位 up 主一样录制视频,赢得粉丝。或者,你可以像 YouTube 上那些改编流行歌曲的指弹大师一样,通过关键词获得流量,创造广告收入。又或者,如果你喜欢唱歌,说不定可以像 Justin Bieber 一样,被专业制作人挖掘出来,走上专业道路。“

“可是。”我接着说,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Jack Dorsey 如何使用备忘录

身价30多亿美金的 Jack Dorsey 是 Twitter 等多家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你能否想象,为了保持专注,Jack 完全不使用电脑或平板。他只用 iPhone 和备忘录管理工作和生活。

我从 Jack 十多年前的一次演讲里找到了他使用备忘录的具体方法,听完之后,我觉得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效仿,分享给你。

人物笔记

Jack 说,使用备忘录来管理一切的灵感,来自传奇教练 Bill Walsh 的书 The Score Takes Care of Itself。Bill 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让 Jack 产生了灵感,用备忘录来记录和追踪一系列,由“做(do)”和“不做(don't)”组成的关于细节的清单。

接下来,Jack 提到,他把备忘录放在 iPhone 的程序坞(dock)上,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它。一天中也不断打开它,查看、追踪、和记录。

比如,他给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建立了一个笔记。比如他给自己创立的 Sqaure 公司的 CEO,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笔记,每次需要和 CEO 讨论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会记录在这个笔记里。当他碰到这位同事时,他会打开笔记,看看之前的记录。

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几年前,从我学用 Roam Research 记笔记时,就尝试过给生活中每一个人建立一个页面,并写下关于她们的一切,只是,用电脑打开 Roam 还是慢了一些,备忘录的效率会高很多。

每日页面

Jack 着重想讲的,是他称之为 Daily 的笔记。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视频疲劳

我不看职业做视频的人(俗称 youtuber)做的视频,原因有两个:

  1. 如果她们的专业是做视频,那么多半不是其他领域的专家。
  2. 如果只能从一个9分钟的视频里获得一个想法,不如去阅读。

尽管视频仍是互联网内容的主流形式,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变得讨厌那些迎合算法和流量而制作出来的视频。比如在这个失业小哥,下雨天坐在公园里自拍喝酒抽烟的视频下面,有一个观众评价引起了7700次共鸣:

OgxzcTh4yGnKe7Q

这才是 YouTube 在2000年代被谷歌收购之前的本质。没有令人尴尬、烦人的"网红"在推销劣质产品,没有令人尴尬的特效和片头等等,只有人们展现真实的自我。毫无疑问,我对此绝对没有任何抱怨!

科技博客主 John Gruber 无意中也观察到这种现象,并造了“视频疲劳”这个词,用来形容开始觉醒的少部分人的感受: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道格玛95,与 PomoPod

当没有材料、时间和预算的限制时,你拥有无限的选择。当你接受限制时,选择的范围就会缩小。无论是出于设计还是迫不得已,将限制视为机遇是有益的。 - Rick Rubin The Creative Act

Rick Rubin 在书中一篇叫做《临时规则(Temporary Rules)》的文章里,提到如何通过设限激发创造力时,用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发起的一项叫做“道格玛95“的运动来举例。

为了拒绝特效,使电影创作更加纯粹化,冯·提尔和温特伯格发展出了十条规则,这些规则被称为纯洁誓言(Vow of Chastity):

  1. 摄影必须在故事的发生地完成。道具和布景不可以是后加的,(如果一个特定的道具对故事是必需的,必须选择一个这个道具可以被找到的地点)
  2. 音轨永远不能与图像分开录制,反之亦然。(配乐不可以使用,除非音乐是摄制的场景里出现的)。
  3. 摄影机必须是手持的。任何晃动或者手持所能达到的稳定程度都是被允许的。(电影不能发生在摄影机存在的地方; 摄影必需是在电影发生的地方)
  4. 电影必须是彩色的。特殊打光是不可接受的。(光线过暗至不足以曝光的场景必需砍掉或者只使用附加到摄像机上的单一光源)
  5. 光学处理和滤镜是被禁止的。
  6. 电影不能包含肤浅、虚假行为。(谋杀,武器等不可以出现)
  7. 时空上相距较远是不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说电影必须发生在现在的世界)。
  8. 类型片是不可接受的。
  9. 胶片格式必须是35mm的。
  10. 导演是不能署名的。

从这个词条的维基页面可以看到,从1995年至今,遵循着道格玛95所拍摄出来的电影,已经有116部。其中,第一部道格玛电影是托马斯·凡提柏格1998年摄制的《家宴》,也被称为道格玛1号;《家宴》赢得了评论界的一片喝彩,并获得了第51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

与道格玛95类似,三年前,为了压缩制作播客的时间,减少心理障碍,从而保持持续更新,我也曾制定出四条规则,并且起名为 PomoPod。👇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只讲一件事

美国数学家吉安-卡洛·罗塔曾经写过一篇叫做《我希望曾经被教导的十个教训》,里面关于讲课的段落里,这位数学家首先提到,一堂课只讲一件事: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任何过多使用"和"这个词的哲学家都不可能是一个好哲学家。我认为他说得对,至少在讲课方面是这样的。每次讲座都应该阐述一个主要观点,并反复强调,就像一个主题及其变奏。听众就像一群牛,缓慢地朝着被驱赶的方向移动。如果我们只讲一个观点,我们就有很大机会让听众朝正确的方向前进;如果我们讲几个观点,那么这群牛就会散布在整个田野里。听众会失去兴趣,每个人都会回到他们为了来听我们讲座而中断的思绪中去。

只讲一件事,这个教训岂止适用于教学这件事,生活中许多方面,我们都需要遵循这个原则。

邮件

以我20多年写邮件的经验来说,如果你把一封邮件”to“给很多人,它一定是一封糟糕的邮件。但比它更糟糕的是,在”to“给很多人的邮件里,你讲了许多件事。这种邮件的结果,多半是石沉大海,得不到回复,如果你运气好点,人们至多只回应你许多件事情中的一件。

吉安-卡洛说,听众就像一群牛,你的收件人也一样。如果想要尽快得到满意的答复,你需要把她们当作小孩儿一样对待。明确的写给一个人,在第一句话就简单明了地告诉她你的要求,然后另起一段,写明这个要求的背景(外加恳求、威胁、利诱等自由发挥)。

如果收件人打开邮件第一秒看到了自己的名字,第二秒读懂了你的来意,第三秒知道了利害关系,多半她会给你想要的回复。

如果有更多事情需要同一个人帮忙,怎么办?重写一封新的邮件。

文章

这种《100个原则》类型的文章,读起来也许很过瘾,可读过之后,多半你什么也记不住。作者也无法通过这样的文章,传达什么想法给读者。

所以,写(网络)文章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只讲一件事。如果你回忆一下我在这里发布的博客,全部都只围绕一个观点阐述。

再举一个反例。我特别喜欢的播客主持人 Shane Puri,前阵子异想天开地发明了一种“聊天式博客”。什么意思呢?他觉得,既然自己的 MFM 播客是聊天形式,并且很受欢迎,为什么不能在写作时也用上这种快节奏、互动、不断出现新点子的形式呢?

于是,他邀请了好友中点子最多的 George Mack,写了第一篇“聊天式博客”。读完之后我发现,Shaan 的确(史无前例地)发明了一种新的博客形式,文章的确和 MFM 很像,点子也一个比一个精彩。可是,这样的文章,不可能被广为传颂。人们不知道他们到底想说什么,读完也不记得他们说了什么,最后自然,也不会转发给朋友说“看,这篇文章说了什么”。

如果关于一件事,你很想写,缺只能写100个字,那就只写100个字就好。再多一个字,都是在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辩论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祛魅跑步

关于跑步,我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

跑步是我第二喜欢的运动,今天下午休假,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换衣服出去跑了6公里。既然算得上是一个跑步爱好者,提到跑步这件事,我还是有很多切身感受。大家都知道的,我就不赘述,不如让我说一些,不太符合主流意见的看法吧。

你不需要跑步

从健康角度来看,除了(可能)伤膝盖以外,跑步的确有许多好处。它可以减肥瘦身、提神醒脑、提高心肺能力等等。可如果你本身已经是一个很健康的人,跑步并不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举个例说,我老婆就不跑步。她没有抽烟喝酒的习惯,不暴饮暴食,心宽体胖(不是很苗条的意思),我看她的身体素质,就比我这个成天跑步的人,要好得多。也许她追公交车的速度比不上我,可在身体其他指标上(睡眠质量、免疫力等),她都比我要好。如果谈到寿命的话,上海市女性平均寿命接近86岁,我相信她们其中绝大多数人都不跑步,所以如果从延年益寿的角度来看,跑步也并不是必要条件。

那么,为什么你一定需要跑步呢?对我来说,跑步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我希望通过跑步降低体重,增加体能。这两个目标都是为了在周末打篮球时(我第一喜欢的运动),能够有更好的表现。如果不是因为篮球,我会选择散步作为平日的短链,而不是跑步。

跑步无需目标

我跑步时记录数据,但我没有设定目标。我不打算跑得多快,也没有计划参加马拉松比赛。

我佩服许多并不是运动员出身的人(比如村上春树),在中年开始跑步,然后完成一场又一场马拉松比赛,收获无数奖牌。我认可爱上跑步的人,把这项运动当作一件人生大事在努力。可是,跑步的人,并不一定要追求跑得更快更久。

你可以赋予跑步任何了不起的意义,可是,对于别人,它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工具,可能只是一天24小时中非常小的一个片段,仅此而已。

我早起,跑步,洗澡,换取一天的好精神,以及为周末球赛储备体力。我以最小化的成本投入跑步,然后获取最大化的收益。

跑步无需社交

跑步气都喘不过气来,难道还能讲话么?所以我不太能理解所谓的”跑团“的意义。

好吧,我能理解。人们只是喜欢社交,喜欢交朋友,喜欢干什么事都有人陪着(或者抱团)。不过,社交真的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就说你要约一帮子人一起跑步吧,你得加群对不对,得打招呼 social 对不对,提前得约时间然后集合对不对,集合了得哈啦一下对不对,结束了还要合影再聊几句对不对。我连打字描述这件事都闲麻烦,所以,如果你缺男(女)朋友的话,可以去找人一起跑步。

如果不是这样,拜托把时间用来干点正经事。

跑步不需要听歌(或播客)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写 Substack 一年后学到的27件事

去年6月,我在 Substack(也就是这里)上开通了可乐周报的会员服务。一年多之后,我已经找到了在这里写博客的节奏,也收获了一部分稳定的会员读者。尽管远远谈不上“成功”,关于写 Substack 这件事,我还是取得了不少经验。

这些经验不一定“正确”,但却是我相信的。以及,下文中的“你”,是一年前的我自己。

  1. 读者付费不是要你写得更多,而是为了支持你继续写下去。
  2. 无论有一个人订阅,还是一万个人订阅,都不用改变自己的节奏。
  3. 以价值回报价值。所以请确保每一篇文章都有哪怕一点值得一读的地方。
  4. 让读者只为你的文章付费。如果你的会员包含文章以外的东西,说明你的文章不值得读者付费。
  5. 写作已经很难,如果为了获利而写作,是难上加难。而如果为了兴趣而写作,可以抵消写作的痛苦,最终达到一种平衡。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