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有必要说出对方听不进去的反驳。
道格·李普曼经常讲的一个哈西德派的故事,是我最喜欢的故事之一。
故事讲述了一个虔诚的犹太人,他对于自己拥有的财富怀有感激之心,每当有经过他所在的村庄的旅客,他都会邀请其到家中做客。他让旅人在他的桌子上吃饭,在他的房间里睡觉。他甚至派一个人守在村口,不等旅人开口,就带回家来。
在一个安息日(在这个日子里旅行是违反犹太人的法律的),一个旅人敲了他的门。当时,他和家人正准备坐下来享用安息日餐。作为一个虔诚的犹太教教徒,他竟然为那个冒失的旅人打开了门,这让他的妻儿感到震惊。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还邀请那个陌生人共进晚餐。
这人吃完了自己的那一份,还不断给自己添饭,这家的女主人和孩子们都面色凝重。更过分的是,这个粗鲁的旅人公然嘲笑男主人“愚蠢”,旁若无人地大讲特讲,还当着大家的面打嗝。
当这个粗鲁的旅行者终于准备离开时,男主人礼貌地将其送到门口,说,“祝你的旅行超过你的想象。”然后挥手告别。
当门关上的那一刻,家里顿时炸开了锅,孩子们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父亲会允许这个粗鲁、不敬神的人来辜负他们的招待。他们智慧的父亲是这样回答的:“能被听进去的批评是一定会被传达的,但听不进去的批评,在上帝面前是不会被传达的。”
我从《故事思维》这本书里听到了这个故事,立即记录下来,迫不及待地找机会和你分享。因为,它可以提醒我们,匆忙地剔除一个反驳,很有可能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牺牲了在未来影响别人的机会。
前天恰好就碰到了一个情况,一位读者读完我上一期 newsletter 之后,写给我一封长信。在信里,她先批评了我育儿不当,然后质疑我的人生态度,最后建议我以后没有灵感就不要写。说实话,刚看到这么长一篇连珠炮的,不符合事实批评,我是很难接受的。而且整封邮件呈现出的感情,并不带有任何善意。那么我要不要去逐一驳斥她呢?最后我的选择是,只回复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并不再打算继续和她讨论。
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来自于上面故事的启发:不合时宜时,你说什么都没用。
另一方面,则是我最近一段时间的发现。当人们批评你时,往往不是因为她们说出来的那些原因,也就是说她们说出来的问题,其实并不是问题,而是你在其他地方引起了她们的不快。比如你的某个观点触及了她们的底线,某句话唤醒了她们不好的记忆,或者你的存在,就是让她们不舒服。在这种时候,你说什么都没用,说什么,都只会强化她们对于你的厌恶。
我喜欢 Anthony Pompliano 说过的一句话,“haters is future fans”。不要试图反驳,不要试图改变别人,同时,更不要改变自己。给别人一点时间,也许时机到了,她们真的可以成为 fans 也说不定。
Pingback引用通告: 沟通注定失败(Wiio 定律) | happy x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