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博客

Jack Dorsey 如何使用备忘录

身价30多亿美金的 Jack Dorsey 是 Twitter 等多家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你能否想象,为了保持专注,Jack 完全不使用电脑或平板。他只用 iPhone 和备忘录管理工作和生活。

我从 Jack 十多年前的一次演讲里找到了他使用备忘录的具体方法,听完之后,我觉得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效仿,分享给你。

人物笔记

Jack 说,使用备忘录来管理一切的灵感,来自传奇教练 Bill Walsh 的书 The Score Takes Care of Itself。Bill 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让 Jack 产生了灵感,用备忘录来记录和追踪一系列,由“做(do)”和“不做(don't)”组成的关于细节的清单。

接下来,Jack 提到,他把备忘录放在 iPhone 的程序坞(dock)上,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它。一天中也不断打开它,查看、追踪、和记录。

比如,他给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建立了一个笔记。比如他给自己创立的 Sqaure 公司的 CEO,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笔记,每次需要和 CEO 讨论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会记录在这个笔记里。当他碰到这位同事时,他会打开笔记,看看之前的记录。

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几年前,从我学用 Roam Research 记笔记时,就尝试过给生活中每一个人建立一个页面,并写下关于她们的一切,只是,用电脑打开 Roam 还是慢了一些,备忘录的效率会高很多。

每日页面

Jack 着重想讲的,是他称之为 Daily 的笔记。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视频疲劳

我不看职业做视频的人(俗称 youtuber)做的视频,原因有两个:

  1. 如果她们的专业是做视频,那么多半不是其他领域的专家。
  2. 如果只能从一个9分钟的视频里获得一个想法,不如去阅读。

尽管视频仍是互联网内容的主流形式,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变得讨厌那些迎合算法和流量而制作出来的视频。比如在这个失业小哥,下雨天坐在公园里自拍喝酒抽烟的视频下面,有一个观众评价引起了7700次共鸣:

OgxzcTh4yGnKe7Q

这才是 YouTube 在2000年代被谷歌收购之前的本质。没有令人尴尬、烦人的"网红"在推销劣质产品,没有令人尴尬的特效和片头等等,只有人们展现真实的自我。毫无疑问,我对此绝对没有任何抱怨!

科技博客主 John Gruber 无意中也观察到这种现象,并造了“视频疲劳”这个词,用来形容开始觉醒的少部分人的感受: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道格玛95,与 PomoPod

当没有材料、时间和预算的限制时,你拥有无限的选择。当你接受限制时,选择的范围就会缩小。无论是出于设计还是迫不得已,将限制视为机遇是有益的。 - Rick Rubin The Creative Act

Rick Rubin 在书中一篇叫做《临时规则(Temporary Rules)》的文章里,提到如何通过设限激发创造力时,用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发起的一项叫做“道格玛95“的运动来举例。

为了拒绝特效,使电影创作更加纯粹化,冯·提尔和温特伯格发展出了十条规则,这些规则被称为纯洁誓言(Vow of Chastity):

  1. 摄影必须在故事的发生地完成。道具和布景不可以是后加的,(如果一个特定的道具对故事是必需的,必须选择一个这个道具可以被找到的地点)
  2. 音轨永远不能与图像分开录制,反之亦然。(配乐不可以使用,除非音乐是摄制的场景里出现的)。
  3. 摄影机必须是手持的。任何晃动或者手持所能达到的稳定程度都是被允许的。(电影不能发生在摄影机存在的地方; 摄影必需是在电影发生的地方)
  4. 电影必须是彩色的。特殊打光是不可接受的。(光线过暗至不足以曝光的场景必需砍掉或者只使用附加到摄像机上的单一光源)
  5. 光学处理和滤镜是被禁止的。
  6. 电影不能包含肤浅、虚假行为。(谋杀,武器等不可以出现)
  7. 时空上相距较远是不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说电影必须发生在现在的世界)。
  8. 类型片是不可接受的。
  9. 胶片格式必须是35mm的。
  10. 导演是不能署名的。

从这个词条的维基页面可以看到,从1995年至今,遵循着道格玛95所拍摄出来的电影,已经有116部。其中,第一部道格玛电影是托马斯·凡提柏格1998年摄制的《家宴》,也被称为道格玛1号;《家宴》赢得了评论界的一片喝彩,并获得了第51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

与道格玛95类似,三年前,为了压缩制作播客的时间,减少心理障碍,从而保持持续更新,我也曾制定出四条规则,并且起名为 PomoPod。👇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只讲一件事

美国数学家吉安-卡洛·罗塔曾经写过一篇叫做《我希望曾经被教导的十个教训》,里面关于讲课的段落里,这位数学家首先提到,一堂课只讲一件事: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任何过多使用"和"这个词的哲学家都不可能是一个好哲学家。我认为他说得对,至少在讲课方面是这样的。每次讲座都应该阐述一个主要观点,并反复强调,就像一个主题及其变奏。听众就像一群牛,缓慢地朝着被驱赶的方向移动。如果我们只讲一个观点,我们就有很大机会让听众朝正确的方向前进;如果我们讲几个观点,那么这群牛就会散布在整个田野里。听众会失去兴趣,每个人都会回到他们为了来听我们讲座而中断的思绪中去。

只讲一件事,这个教训岂止适用于教学这件事,生活中许多方面,我们都需要遵循这个原则。

邮件

以我20多年写邮件的经验来说,如果你把一封邮件”to“给很多人,它一定是一封糟糕的邮件。但比它更糟糕的是,在”to“给很多人的邮件里,你讲了许多件事。这种邮件的结果,多半是石沉大海,得不到回复,如果你运气好点,人们至多只回应你许多件事情中的一件。

吉安-卡洛说,听众就像一群牛,你的收件人也一样。如果想要尽快得到满意的答复,你需要把她们当作小孩儿一样对待。明确的写给一个人,在第一句话就简单明了地告诉她你的要求,然后另起一段,写明这个要求的背景(外加恳求、威胁、利诱等自由发挥)。

如果收件人打开邮件第一秒看到了自己的名字,第二秒读懂了你的来意,第三秒知道了利害关系,多半她会给你想要的回复。

如果有更多事情需要同一个人帮忙,怎么办?重写一封新的邮件。

文章

这种《100个原则》类型的文章,读起来也许很过瘾,可读过之后,多半你什么也记不住。作者也无法通过这样的文章,传达什么想法给读者。

所以,写(网络)文章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只讲一件事。如果你回忆一下我在这里发布的博客,全部都只围绕一个观点阐述。

再举一个反例。我特别喜欢的播客主持人 Shane Puri,前阵子异想天开地发明了一种“聊天式博客”。什么意思呢?他觉得,既然自己的 MFM 播客是聊天形式,并且很受欢迎,为什么不能在写作时也用上这种快节奏、互动、不断出现新点子的形式呢?

于是,他邀请了好友中点子最多的 George Mack,写了第一篇“聊天式博客”。读完之后我发现,Shaan 的确(史无前例地)发明了一种新的博客形式,文章的确和 MFM 很像,点子也一个比一个精彩。可是,这样的文章,不可能被广为传颂。人们不知道他们到底想说什么,读完也不记得他们说了什么,最后自然,也不会转发给朋友说“看,这篇文章说了什么”。

如果关于一件事,你很想写,缺只能写100个字,那就只写100个字就好。再多一个字,都是在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辩论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祛魅跑步

关于跑步,我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

跑步是我第二喜欢的运动,今天下午休假,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换衣服出去跑了6公里。既然算得上是一个跑步爱好者,提到跑步这件事,我还是有很多切身感受。大家都知道的,我就不赘述,不如让我说一些,不太符合主流意见的看法吧。

你不需要跑步

从健康角度来看,除了(可能)伤膝盖以外,跑步的确有许多好处。它可以减肥瘦身、提神醒脑、提高心肺能力等等。可如果你本身已经是一个很健康的人,跑步并不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举个例说,我老婆就不跑步。她没有抽烟喝酒的习惯,不暴饮暴食,心宽体胖(不是很苗条的意思),我看她的身体素质,就比我这个成天跑步的人,要好得多。也许她追公交车的速度比不上我,可在身体其他指标上(睡眠质量、免疫力等),她都比我要好。如果谈到寿命的话,上海市女性平均寿命接近86岁,我相信她们其中绝大多数人都不跑步,所以如果从延年益寿的角度来看,跑步也并不是必要条件。

那么,为什么你一定需要跑步呢?对我来说,跑步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我希望通过跑步降低体重,增加体能。这两个目标都是为了在周末打篮球时(我第一喜欢的运动),能够有更好的表现。如果不是因为篮球,我会选择散步作为平日的短链,而不是跑步。

跑步无需目标

我跑步时记录数据,但我没有设定目标。我不打算跑得多快,也没有计划参加马拉松比赛。

我佩服许多并不是运动员出身的人(比如村上春树),在中年开始跑步,然后完成一场又一场马拉松比赛,收获无数奖牌。我认可爱上跑步的人,把这项运动当作一件人生大事在努力。可是,跑步的人,并不一定要追求跑得更快更久。

你可以赋予跑步任何了不起的意义,可是,对于别人,它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工具,可能只是一天24小时中非常小的一个片段,仅此而已。

我早起,跑步,洗澡,换取一天的好精神,以及为周末球赛储备体力。我以最小化的成本投入跑步,然后获取最大化的收益。

跑步无需社交

跑步气都喘不过气来,难道还能讲话么?所以我不太能理解所谓的”跑团“的意义。

好吧,我能理解。人们只是喜欢社交,喜欢交朋友,喜欢干什么事都有人陪着(或者抱团)。不过,社交真的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就说你要约一帮子人一起跑步吧,你得加群对不对,得打招呼 social 对不对,提前得约时间然后集合对不对,集合了得哈啦一下对不对,结束了还要合影再聊几句对不对。我连打字描述这件事都闲麻烦,所以,如果你缺男(女)朋友的话,可以去找人一起跑步。

如果不是这样,拜托把时间用来干点正经事。

跑步不需要听歌(或播客)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写 Substack 一年后学到的27件事

去年6月,我在 Substack(也就是这里)上开通了可乐周报的会员服务。一年多之后,我已经找到了在这里写博客的节奏,也收获了一部分稳定的会员读者。尽管远远谈不上“成功”,关于写 Substack 这件事,我还是取得了不少经验。

这些经验不一定“正确”,但却是我相信的。以及,下文中的“你”,是一年前的我自己。

  1. 读者付费不是要你写得更多,而是为了支持你继续写下去。
  2. 无论有一个人订阅,还是一万个人订阅,都不用改变自己的节奏。
  3. 以价值回报价值。所以请确保每一篇文章都有哪怕一点值得一读的地方。
  4. 让读者只为你的文章付费。如果你的会员包含文章以外的东西,说明你的文章不值得读者付费。
  5. 写作已经很难,如果为了获利而写作,是难上加难。而如果为了兴趣而写作,可以抵消写作的痛苦,最终达到一种平衡。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点子银行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苏轼

周末和 JR 一起收拾他的书包。从要扔掉的废纸里,我发现了他上学期语文期末卷。一般情况下,我几乎不看 JR 的作文,因为担心我会忍不住给他意见,从而干扰他形成自己的风格。可这次既然翻到了,我就瞅了一眼,结果让我有些失望。

JR 的期末成绩里,数语文最差,拖了总分的后腿,而这篇作文,也仅仅是及格的水平。粗略看过一遍,JR 写的,还是过去2年重复写过很多次的,和要好的同学从相识变成好朋友的故事。文章没有故事性,没有观点,描写也谈不上细腻,再加上老师可能看过许多次,分数想不低都难。

我用略带责怪的语气问他,为什么不写点新的故事?JR 一听就不高兴了,他说:“考试那么紧张,时间又紧,哪想得出新的故事,万一写砸了,连及格线都保不了。”听他这么一说,我也能理解他的心情。如果没有提前准备,给我半小时,让我写一篇命题作文,绝对不是意见容易的事。

好在,这个问题是有解的。答案就在“提前准备”这四个字上。既然我写博客,都有提前准备,为什么不把这个经验分享给 JR,帮他解决写作文时的选材和构思这件事呢?于是,在我的帮助下,JR 建立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点子银行。

什么是点子银行

说白了,就是将生活中值得一写的小事,记录下来,等到需要的时候挑选合适的使用。

具体是这么做的。我让 JR 在手机备忘录里新建一个文件夹,然后为每一个新想到的点子,新建一个页面。而每个页面里,需要包含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故事的描述,越详细越好,并写出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后一部分,则是你的观点,你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样的看法或情绪,至少写两条。

由于我长期写博客,已经锻炼出更敏锐的观察力,稍加回忆,就给 JR 贡献了三个点子:

  • 暑假里 JR 换琴弦时,把电吉他弄坏了。好几个同学主动陪他去认识的琴行老师那里修理,还有学长从其他地方赶来帮忙。这个故事可以用来写友情之类的命题。
  • 开学后,有次 JR 写作业时拿手机查单词,被我发现并斥责,还威胁说要把手机带到单位放着去。后来 JR 发现我坐在沙发上刷手机还面带微笑。这件事可以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是手机的利弊之类的话题。
  • 第三个,是周末午餐时,我老婆谈到春游时有的孩子带自发热的饭盒很危险,JR 和我一齐觉得如此小心,有点小题大做,初二学生如果这点自理能力都没有,才是真的有问题了。后来我又摘取了 Jeff Bezos 关于让4岁孩子使用刀具的新闻作为补充,这个点子可以用来写父母过度保护与孩子适应能力之类的话题。

JR 很认可我想出来的这些点子,自己也补充了一个,还分别给他们打上了标签。如果平时养成收集点子的习惯,并时常回顾,补充,等到点子银行里有20个以上的库存,写作文时,一定可以写得又快又好。

至于我自己,从2020年开始日更博客时,就养成了收集点子的习惯。工具什么的倒是无所谓,换过许多种。现在用的,是一个叫 Memos 的开源程序,放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平时通过 Drafts 发送到 Memos 里面,写博客时,用自己的域名访问就好。

如何使用点子银行

接下来说说,什么样的点子适合放进点子银行,以及,如何使用存储的点子。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锁国

最近在看动画片《葬送的芙丽莲》。这部剧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5分,从封面来看,似乎是传统的(带有穿越剧情的)勇者冒险故事,然而,开始看了才知道,剧情完全不是想象的那样。它讲的不是战斗与魔法,是人与人之间的羁绊。

在上一期父子大乱斗播客里,我介绍了《葬送的芙丽莲》,聊到为什么人们会喜欢这部剧时,下意识地联想到了两个日语词汇。

首先,我想到了一期一会(Ichigo Ichie)。主角芙丽莲是一个已经活了上千年的精灵,在漫长的生命中,和人类同伴一起经历了一段长达十年的冒险旅程。对于精灵族来说,十年只是弹指一挥间,而对人类来说,可能是最年轻和美好的一个窗口。故事的一开始,就是冒险结束时,讲的是芙丽莲轻描淡写地与人类同伴告别。数十年后,再回首时,芙丽莲依旧年轻美貌,而当年的勇者帅哥,已经风烛残年。故事从这里开始,讲述了芙丽莲再次重走当年的冒险旅程,逐渐理解人类情感,逐渐回忆起当年没能理解的,勇者的爱意。可是,旅途依旧,人却无法重现,那个没有来得及珍惜的十年,不可能重复。这就是日本人常说的一期一会,这个词提醒我们,每一秒都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再者,既然故事是以遗憾和伤感为基调,我和 JR 说,这种不完美的故事,其实也是另一种美。日语里也有一个词来对应,就是侘寂(Wabi-sabi)。勇者死去数十年之后,芙丽莲逐渐回忆起当年勇者的爱慕之情,逐渐看到内心深处,自己未曾察觉到的,对勇者同样的好感,此时,芙丽莲和勇者是彼此相爱的,只是他们已经身处不同的时空,再也无法以恋人的身份相聚哪怕一秒。这种残缺不全的,无法携手的相爱,用侘寂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说到一期一会和侘寂,它们都属于日本独有的文化。而日本作为一个文化产业输出大国,之所以能够生长出其独有的、瑰丽的、怪诞的美学和文化,得益于另一个日语词汇:锁国(Sakoku)。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注意力残留

我写博客的平均所需时间,是一个小时。但一天中,除了工作日的午休时间之外,我几乎无法在其他时间段来做这件事情。现在看来,这种依循经验养成的习惯,原来与“注意力残留”有关。

什么是注意力残留(Attention Residue)?让我引用一段书中的描述:

与认知带宽密切相关的是“注意力残留”现象,最早由明尼苏达大学商学院教授苏菲·勒罗伊(Sophie Leroy)提出。简而言之,注意力残留指的是当你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时,部分注意力仍停留在前一个活动上。每一个动作都会带来创造力的损耗。经常查看手机或寻找“点赞”消息的人,很快会遭受数字痴呆的影响,因为每当他们检查一条消息或寻找点赞时,他们都会在这个活动上消耗掉一部分宝贵的认知带宽。如果你每天都这样做(像许多人一样),你将会形成“碎片化注意力障碍”,这将成为你日常行为的一部分。你永远无法完成任何惊人的成就。

既然认识到了注意力残留这件事的存在,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避免这种现象对我们造成负面影响,目前为止,我能想到的,至少有这么三个方法。

时间块管理(Time Boxing)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幸福是什么

昨晚翻看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读到其中一个章节,关于什么是幸福。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合乎情理,却又出乎我的意料。既然和我想象的幸福不太一样,不妨让我贴给你这段文字,然后再谈谈我的看法。

(读之前让我介绍一下背景,这本书的目的是教人演讲,亚里士多德定义幸福,是为了让演讲者围绕着听众的福祉来做演讲)

几乎所有的人,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有个目的,为了达到这目的,他们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目的,概括地说,就是幸福和它的组成部分。

幸福的定义可以这样下: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