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博客

修理屋顶

前天晚上看了一个 YouTube 视频。准确来说,是听一个亚裔小伙子,在一个风景不错的山脚下,对着镜头讲了48分钟。这个视频没有剪辑,节奏缓慢,但在6天时间里,获得了600多万次观看。

人们之所以喜欢这个视频,主要还是因为,小伙子做出了许多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具体来说,在经过20多年的学习和工作之后,这个 MIT 毕业的高材生,大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决定辞去工作,与老婆和爱犬一起,享受人生。

老实说,看完这个视频,我许久才缓过劲来。在我这个人生阶段,本来就比其他年龄层的人更多地思考这些问题:究竟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应该追求什么目标,以及,我们该过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视频里的小伙子没有找到他的答案(至少他知道了不想做什么),我也没有找到自己的答案,不过,他在视频里提到了一个关于健康的比喻,我觉得与人生方向来比,也同样重要。

我给这个比喻起个名字,叫做修理屋顶吧。小伙子说,当他工作没多久后,发现尽管自己的手术多半都能成功(比如治好脊椎和颈部神经引起的疼痛等),可那些当时被治好的患者,没过多久,又会复发。直到有一天,同事拿修理漏水的房屋来比喻他的工作,他才恍然大悟。这也间接导致了他明白自己的工作,除了让人尊重,让他赚许多钱,让医院赚许多钱之外,并没有太多价值。

具体来说,他的同事把生病的患者比喻成一个漏水的房子,而神经外科医生做的事情,是进入这个房子,拆掉那些因为漏水而腐烂发霉的墙壁,换上新的木板,重新粉刷一番。短期内,房子的确焕然一新,可是,没有人去管漏水的屋顶。过一段时间,房间还是会再次漏水,墙壁还是会再次脱落。这时,患者也许会选择再次手术,医院继续赚钱,医生继续工作。至始至终,没有人去谈论如何修好屋顶。

从此开始,小伙对于只知道赚钱的医院和医疗系统深恶痛绝,也开始觉得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尽管每天依旧上班,做手术,可打心底里,他已经不认同自己的工作。最终,在上了9年班之后,辞职,重启。

回到修理屋顶这个比喻,既然药物和手术不能带给人们健康,什么才是修好漏水屋顶的办法呢?小伙在几年的工作中,观察到有些患者在手术成功后,换了一种生活方式,之后再也没有复发。也观察到有些患者,在预约手术,等待手术的两三个月时间里,改变生活方式,结果还没等到手术开始,病就已经好了。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小伙说了这么几个共同点:

做自己的科学家

自我提升这件事,没有标准答案。换句话说,你必须不断学习、摸索、验证,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就拿禁食这件事来说,哪怕我读过专业书籍,听过一些专家的播客,花两年时间亲身测试不同的方法,依然不能确定,什么样的禁食,更适合我。上周我连续出差两天,执行了不同的禁食方法,又打破了自己的固有思维。第一天上午,我想着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不今天跳过早餐和午餐,执行 OMAD,回到上海再吃晚餐。可结果是,到了客户就犯困,下午三点多下了高铁,人已经疲惫的不行。第二天下午又需要跑一趟苏州,回想起前天的萎靡不振,我干脆中午吃了一大碗炸酱面才出发。按理说,一肚子碳水会让我昏昏欲睡,可实际情况是,一直到晚上8点赶到家,人都很精神。通过这两天的经历,我的禁食经验里又多了一条:出差消耗大,不能禁食,一定要吃饱。

可见,关于健康和效率等个人习惯,不但专家们说的不一定适合你,连你自己的经验,有可能都不够完善。所以,这本 Gateless 里“成为(自己的)科学家”的说法,很好地概括了我的感受。

书里写道: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各态历经

各态历经(ergodicity)是一个数学概念,运用到生活中的话,如果我们用同样的条件去做同样一件事情,无论尝试多少次,结果都差不多,那么这件事就是各态历经的(比如考试)。否则,这件事和这个系统,就属于非各态历经(比如赌博)。

在各态历经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预测自己的结果。在非各态历经的世界里,结果不可预测。让我们一起看看,以各态历经为书名的这本书里,讲的第一个例子:

我表弟出生在法国阿尔卑斯山的一个山村。像那里许多人一样,他在学会阅读之前就学会了滑雪。我滑雪很厉害,但我记得当我14岁时,他才6岁,看着他像子弹一样飞快地超过我,那种羞辱感。在很小的时候,他就进入了他这个年龄段的世界锦标赛。天啊,他真是太快了!

十年后,他的职业生涯突然结束,一次次的腿部受伤,直到不得不在20岁之前退役。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一件事:你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滑雪选手,世界上最快的选手,并不是因为他们是最快的才到达那里。

他们之所以能到达那里,是因为他们是那些没有因伤退役的最快选手。

在滑雪和生活中,一般来说,成功的不是最优秀的人,而是那些存活下来的最优秀的人。

读完之后,你觉得成为职业滑雪运动员这件事,是各态历经的吗?也许,你曾经和我一样觉得,只要有绝对的天赋和努力,就能成为顶级运动员。可是,就拿 NBA 举例,能够被 NBA 球队选中的球员,的确都有炸裂的身体素质,可是,这些球员只是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路打上来的顶级球员里,没有受伤的幸存者。有更多同样有天赋的球员,18岁之前,就倒在了伤病上,遗憾终身。

所以,竞技体育这件事,光有天赋是不够的,它属于非各态历经,结果不可预测。

再说一件我自己的故事。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如何让人亲近你

我花很多心思在两个孩子身上,可是坦白说,他们俩都不喜欢我。相对的,我老婆很少操心孩子的学习和兴趣,也不怎么管教他们,结果却是,孩子都更喜欢她,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和她说。

男孩子更亲近妈,是一种自然规律,不过,前几天读到一篇文章,我觉得说到了点子上。我在 Obsidian 里有一个叫做“育儿的智慧”的笔记页面,每当读到有用的故事和方法,我都会记录在里面,最近记录的这条,我觉得是我迫切需要改变的地方。(我会分享这些笔记给你,链接在文章底部)

来自这篇文章的第一段:

孩子们喜欢他们的祖父母。为什么?这有点令人困惑,因为这些人曾经是你的父母。当然,部分原因是因为礼物。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会宠坏孩子。这些人和他们玩得开心,没有那么多规矩,不像爸爸妈妈那样对他们的生活指手画脚。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外婆。我喜欢外婆,现在回忆起来,原因的确是上面说的这样。她从不干涉我的生活,不对我指手画脚。只要我去找她,就给我做好吃的,只要看到我,就满脸微笑。和她在一起时,我感觉轻松,也感觉到无条件的爱。

我老婆对待孩子也是这样。从不催孩子写作业,也不要求他们走路要抬头挺胸,更不会在听他们讲学校的事情时,也不忘责令几句,“你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我常常用“和稀泥”来形容老婆对待孩子的态度,不过,要是她和我一样要求多多,孩子同时面对两个这么难搞的父母,未免也太过可怜了🤣。

先不谈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是正确的,如果想要孩子亲近你,让他们感觉放松和无条件的爱,就是秘诀

这个秘诀,也适用于与朋友相处。我一直不能忘记,曾在一篇关于如何与朋友相处的文章里读到一则建议,终于找到机会,在这里分享给你,说的几乎是同样的意思。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city walk, city pop, city boy

这三个与日本有关的词,或亚文化,最近以不同形式,与我发生交集。

如果你还不知道它们的意思,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听我说说我和它们的故事。

city walk

当我打开电视,一大半的时间都在看 YouTube。特别是不想动脑子时,我会去看的一种视频是,日本街头散步。如果你搜索“Tokyo 4k”,你会发现有非常多这种类型的视频。除了繁华的银座、新宿,有时我也会看看大阪的美食街,京都的夜晚,甚至是不知名的小乡村

可是,直到最近,我才知道,散步街头这种事,有一个专属名词,叫做 city walk。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是在公众号推给我的某篇文章里,作者说去上海的淮海路 city walk 了一番。第二次,是前几天读到同学发的朋友圈,说带着家人在东京 city walk 暴走。第三次,是今天上午,在这份 newsletter 里,读到作者推荐的一个叫做 city walks 的网站。你可以在线观看来自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街头散步的视频,并且还可以打开背景音。

记得小时候,每次爸爸带全家出去旅游,我就特别不喜欢去名胜古迹。如果要去城市,我反倒十分乐意。相比欣赏风景,我更喜欢浏览街景。喜欢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打扮漂亮的年轻人。可见,从小我就迷上了日本,和 city walk。

city pop

city walk 这个词,一眼望去就能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人们不需要再赋予它什么特定的含义。而 city pop 则不同,它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维基页面,因为,如果不去研究,你无法知道它具体指的什么。

前天晚上,我在 YouTube 上看网友剪辑的一首歌,叫做 Plastic Love but it's In Da Club by 50 Cent。我熟悉 50 Cent 和他的 In Da Club,但我不知道什么是 Plastic Love。这时,JR 从我身后经过,瞅了一眼屏幕,指着歌名说,“哦,我知道这首歌。”好奇之下,我便立即搜了一下这首,其实我也很耳熟的歌。

没想到,Plastic Love 也有自己的维基页面,并且,更有趣的是它的故事。这首由竹内玛利亚演唱,发行于1984年的歌曲,最高成绩,只到 Oricon 单曲棒的第86名。没想到的是,33年后,2017年,一名叫做“Plastic Lover”的 YouTube 用户上传了一段时长为八分钟的混音版,使得这首歌一夜爆红,甚至在 Reddit 上引起许多讨论。截止2021年6月,已经有超过6300万次观看,并且,这首歌被誉为是 city pop(城市流行)的经典代表。(我还强烈推荐另一首 Stay with me

顺藤摸瓜,我又查看了 city pop 条目,并在 Spotify 上找到了更多这种风格的歌曲。用我的话说,city pop 的风格特点是 funk 和舞曲等轻松的节奏和旋律,但 city pop 文化,则由两方面构成。

首先,是1970、80年代的日本,以及歌曲本身。其次,是2010年代,互联网上对于这种类型歌曲的关注和复刻。这两项,加起来,才赋予了 city pop 特殊的,怀旧又不失时髦的属性。

怀旧,因为 city pop 的歌曲大都发布于40年前。时髦,因为这些歌放到如今听来,也不老土。就好比,如果你去听最新的日本流行乐,比如 Yoasobi 刚刚发行的 UNDEAD,会感觉听不太懂,而也许,这就是日本流行乐的特点:它领先世界其他国家太多年。昨天在听另一个高中就出道的女歌手 Ado 的歌“吵死了”,正想说这旋律太怪了,然后看到歌词我就笑了🤣。歌里唱的:

或許所有一切都十分平庸的你
根本就沒辦法理解我呢
你和你那些
平凡的旋律實在是太般配了

city boy

作为80后的我,对于日系服装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像《昆虫记》的作者一样去写作

《昆虫记》是一本横空出世的书。陈筱卿在他的译序里写道:

该书作者就是让-亨利·法布尔(1823—1915)。他出身寒门,一生勤奋刻苦,锐意进取,自学成才,用了十二年的时间先后获得业士、双学士和博士学位。但这种奋发上进的精神并未得到法国教育界、科学界权威们的认可,以至法布尔虽一直梦想着能执大学的教鞭,但终未能遂愿,只好屈就中学的教职,以微薄的薪金维持一家七口的生活。法布尔并未气馁,除兢兢业业地教好书之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对昆虫进行细心的观察和研究。他那股钻劲儿、韧劲儿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对昆虫的那份好奇、那份喜爱,非常人所能理解。他笔下的那些小虫子,一个个栩栩如生,充满灵性,让人看了之后觉得十分可爱,就连一般人讨厌的食粪虫都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超越常人所能理解的兴趣和钻研劲儿,是好的写作的第一步。

我还喜欢译序里引用的法国著名剧作家埃德蒙·罗斯丹称赞该书作者的话:

这个大学者像哲学家一样去思考,像艺术家一样去观察,像诗人一样去感受和表达。

发自内心的喜爱,是原因,思考、观察、和表达,是操作。总结起来,就是四步:

  • 废寝忘食的喜爱
  • 艺术家般的观察
  • 哲学家般的思考
  • 诗人一样的表达

为什么我花了一千买微软单词邮箱

今天上午我花了一千,买了九个单词前缀加 live.cn 后缀的微软邮箱,举例说就是 [email protected]。如果你觉得我是冤大头,可以关掉网页。如果你好奇原因,可以看看我的逻辑(可能读完还是觉得我是冤大头🤣)。

为什么选择微软邮箱

选择邮箱服务,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对于我来说,是隐私。我用邮箱注册服务,接受通知,与人联系,许多保密的信息,都与邮箱有关。所以,首先可以排除的,是国内的邮箱服务,比如 163.com, qq.com 等等。是不是国内邮箱不能用呢?也不是,偶尔我也会用用我的 qq 邮箱,不过,请在使用国内邮箱时,请有这种觉悟:你所有的来往邮件,都被这些公司看到了。

那么,是不是选择微软等国外大公司邮箱,就能实现完全的隐私呢?我觉得也好不到哪里去,但至少比国内的要好一个档次。如果想要更安全,更私密的邮箱服务,可以选择 hey,或者 proton 这些强调隐私保护的服务,不过,它们大多都是收费的。

至于自建邮箱,你需要一个域名、一个开放25端口的服务器、和相关知识。这些都具备的话,从隐私考虑,是更好的选择,只不过,不适用于我们大多数人。由于域名和服务器都需要续费,所以稳定性,也不如大公司邮箱。

综合考虑下来,国外大公司的邮箱,兼具了相对更好的隐私,和稳定性,以及免费使用,是普通人的首选。至于,为什么不选 gmail?因为你上不了它们家的网站。为什么不选 Apple ?从我的经验来看,Apple 的邮箱很不稳定,并且使用第三方客户端,经常跳验证。登录网页版,也挺费劲。所以,提供邮箱服务的头部科技公司里,就剩一个微软,没有上面说的那些问题。

微软邮箱有许多后缀,比如 outlook, msn, live,现在还能注册的,只有 outlook 这个后缀,我买的,是已经停止注册的 live.cn 后缀,它比 outlook 更短,也更好记。

为什么选择单词而不是名字

当你想要注册一个新邮箱前缀时,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

是名字对不对?如果名字已经被注册(几乎是肯定的),你也许会加上一些数字,可能是生日(最差的选择),可能是其他对你有意义(却不该公布)的数字或字母。我第一个 gmail 邮箱就是我的英文名+中文名首字母缩写的组合,到现在,尽管它是我的主力谷歌账户,但我尽量不再使用它。

为什么使用名字和生日作为邮箱前缀不是一个明智之选?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稳住你的节奏

稳住自己的节奏,不受外界影响,你能变得更自信、健康、和高效。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说话方式、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我称之为节奏。常常,我们因为害怕、从众、或是模仿的心理,改变自己的节奏,去适应他人或者外部环境。

有时,改变节奏是往好的方向,变成了改善。但大部分时候,改变自己的节奏,在我看来,都不是一件好事。我积攒了一些例子,接下来说给你听。

打球

我喜欢打篮球。每次上场,都会有人一对一盯防我,这时,我最喜欢身材高大的人来防我,因为他们脚步相对迟缓,体力也不如我,我可以通过速度突破他们,或者拉到外线,通过跑动找到空位投篮。

而我最不喜欢的防守人,是身材偏矮的类型。他们一般速率快,核心力量足,体力也好,可以一整场跟着我跑。每当遇到这样的脚步快速的对手,我运球的节奏也会跟着他们加快,但无论如何,我也很难在速率上占优,并且通过速度来战胜对手。这时,因为对手而改变运动节奏的我,成了输家。

正确的做法是,像今年第一次杀入 NBA 总决赛的小牛队的球员东契奇一样,无论遇到矮小的后卫,还是高大的中锋,他始终不紧不慢,以不变的速率运球、突破、投篮。所以,想要在竞技场上稳住自己的节奏,一方面需要实力和自信,另一方面,不跟随对手的优势,以不变应万变才是王道。

说话

我喜欢这档叫做“我如何写作”的播客的内容,可是,我不能忍受主持人的说话方式。

简单来说,他完全没有固定的节奏。当遇到说话温柔的女嘉宾时,主持人也会变得温柔感性。遇到语速更快的硅谷创业者时,他又加快语速,试图与对方同步。如此这般,我不知道他这样不断变化说话方式,是为了迎合嘉宾,还是毫不自信?总之,一次两次之后,我只能放弃追更,只在特别感兴趣的嘉宾上节目时,才去听听。

在其他类型的谈话中也是一样,无论是公司开会,还是商务会面,如果一个人因为会议中某个更权威更强势的人,而改变自己的语气和语速,我立即会发现并觉得这个人很不自信。相对的,那些自始至终都气定神闲,或轻松写意般说话的人,会立即赢得我更多的印象分。

投资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如何选择职业?平均斯坦与极端斯坦

昨天打开推特(X),一不留神,让 X 硬塞给我一条来自这个账号的消息。一般情况下我是不看推送消息的,昨天不知怎滴,心里防备不高,中招了。没想到,读完他的推文,让我大吃一惊。

推文说的是作者抖音买瑜伽课程遭遇盗版的事情,令我吃惊的是,他放上了两张月收入的贴图,其中今年1月的成交金额,有1800多万。顺藤摸瓜,我又看了看他的博客。除了一些生活片段之外,这位小哥还分享了自己最近开新号做直播的记录,看起来,一天直播俩小时,也能挣个大几千。尽管今天回忆起来,网络消息,真假难辨,不过昨天刚刚看到的时候,的确令我大吃一惊。我没有看过抖音,虽然经常听说“带货”的火爆,只是没有想到,一天下来,可以赚这么多钱。

下意识的,我立即将自己与这位小哥比较,感叹自己做的也是创意工作,从收入来看,却有天壤之别。于是,也萌生了要去做做短视频,或者直播的念头。甚至一度幻想,如果全职去做,会不会也有挣大钱的机会?

如果你是我,你会有同样的冲动吗?我猜想你和我一样,也问过自己,到底应该坚持朝九晚五,还是选择全职创业?其实,这就是平均斯坦和极端斯坦的选择。塔勒布在他的《黑天鹅》里,给出过建议。

先让我们看看,什么是平均斯坦的工作,和极端斯坦的工作。

平均斯坦意味着平均,稳定,可以预测。如同朝九晚五的工作,收入和职业发展是可以预测的,尽管上有天花板,做不到月入千万,但往下也有地板保底,大部分人的打工收入,都在一个可预见的区间波动。

而极端斯坦,意味着不可预测。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是它的特点,对应的是创意工作和自由职业。在极端斯坦里,你只有成王败寇两种可能。要么,活下来,赚取99%的流量和赏金(比如瑜伽教程界的第一名)。要么,你变成分母,白白耗费了光阴,一事无成。

塔勒布的建议是: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如何通过做减法取得更好成绩

JR 七年期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班级排名19,年级排名20,创了进入初中以来的历史新高(过去两年大大小小考试从未进入前20)。从分数来看,有惊喜也有意外。惊喜的是数学和英语都大幅提前,意外是一向稳定发挥的语文,考了个历史最低分(67)。如果不是语文拉垮,可以进入前十。

你没猜错,接下来我要讲讲这三门为什么考得好,为什么考得不好。请先别打哈欠,因为过去半个学期,我和 JR 做出的改变,不是做加法,刷更多的题,而是做减法,做更少的课外题。如果你家也有学龄儿童(或即将有,打算有),接下来我要说的方法,可能只会从我这里听到(因为我也没有想到)。

英语

JR 的英文成绩94.5,班级第6(由于在重点班,差不多也是年级第6),只错了两个比较难的单词首字母填空,外加作文扣了两分。刚考完时,他觉得卷子难,考砸了,没想到成绩出来,出乎意料的好。

nSaGixYp8LP7NcK

还记得我在4月时写的那篇《学英语的三种方式》吗?里面提到了从这学期开始,我让 JR 每天晚上都要做三件事(我们家称之为“英语三件套”),这个习惯养成之后,JR 坚持了一个学期,成绩也从上面图片可以看出来,每一次考试都稳定上升。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