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happy

如何利用通勤时间

大部分人会觉得通勤时间是浪费掉的隐形成本,可换个角度看,通勤时间是预留给你的,可以(某种程度上)自由支配的宝贵资源。如何利用这个资源,长期来看,会对你产生大的影响。

学习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主动露怯

当你表现得完美无缺,人们总会觉得哪里不对劲。当你有意无意呈现不足,人们会卸下防备,更加关注你的优点。

有时候,想要达到目的,我们需要的不是如何做到万无一失,而是如何在有优势的情况下,主动露怯。讲两个与之有个的故事。

另一只鞋效应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人品即水平

有没有想过,无论做什么事情,想要提高专业水平,首先需要提高的,是你的人品?

上周五我录了一期与投资有关的播客节目。其中,我提到一个观点:由于某种资产透明、不可稀释、不能被篡改,所以它是一种“正直”的资产。投资者需要在道德上提高自己,变得更正值,才能增加对于这种资产的确信程度,才有可能获得更大收益。

然后我解释道,投资行为,与人品息息相关。如果一个人喜欢占小便宜,他的投资风格一定趋向短线投机。如果一个人不够正直,他会参与击鼓传花的投资骗局。如果一个人没有责任心,他会不计风险,加大杠杆。这些道德品质上的瑕疵,最终都会体现在投资行为上,决定一个人的投资收益。换句话说,相比那些显而易见的能力,比如金融知识、行业内幕、甚至对于市场和人性的把握,更能决定你长期收益的,是你的人品。

同样的道理,在创作上也一样应验。今天早上,我在听 12 Notes 这本书,传奇音乐人 Quincy Jones 引用了他师傅的一句话,这句话说出了我心底的感受: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剥离情绪

阻止我们前进的,不是困难,而是情绪。

请回忆一下你最近一次放弃的习惯,无论是锻炼、写日记、还是学习一门外语。真的是因为那件事情困难到你无法继续吗?还是因为你觉得,已经两周没去健身房,这个月就算了吧。或是你对自己说,今天也没发生什么事情,就不写日记了吧。又或是你发现,昨天计划背完的英语单词,一个都没记住,今天还要背吗,还是算了吧。

我们的目标一直在那里,没有增减,只是我们太容易被情绪左右。而情绪,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我最近就捕捉到一个很令自己尴尬的小情绪。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把工作当作体验的好处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每到周日下午,想到隔天要上班,心情就变得低落。我以前也这样,可现在不了,尽管谈不上多么期待周一,但至少没有多少抗拒的情绪。原因么,那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把上班当作了一种体验。

除了改善心理健康之外,我还想谈谈把上班当作体验的其他一些好处。先让我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吧。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展现自信的五种暗示

说实话,我并不欣赏那些随时自信满满的人,无论他们是假装出来的,或是天生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许多场景,展信出自信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你给人的感觉是否自信,直接影响人们对你的第一印象,进而影响人们对你的信任程度,最终影响你的工作、收入、甚至爱情。

所以,当我学到这五个即插即用的,展现自信的暗示(cue)时,立即在小本本上记录下来。我敢说,至少有两三条,你也可以马上用起来。

第一种,教堂尖塔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2025年如何从零开始建立受众

如果你想在新的一年里建立自己的听众和读者,却不知从何入手,请接着往下读。

我在推特(X)有40,000多关注者,在可乐周报有17,000多个邮件订阅读者,收获这些受众,我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昨天,当我读到一位喜欢的创业者写的建立读者的攻略时,深有同感,也知道有些策略虽然我没有用过,但一定更有效果。

恰好之前从没谈过“如何建立读者”这个话题,不妨借着他的攻略,补充我的经验,一起让你知道。(对了,如果你看不到下面的内容,我之前在这期播客也聊过如何建立推特读者)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前导指标

有时候,我们没有做好一件事,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另一件事。

就拿写博客这件事来说,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每天发布一篇。我把这件事情看得如此重要,以至于每天早上写日记的时候,我都会把“发布博客”这件事,写在“今天要做什么”这个问题下面。然而,有的时候,一周我只能写两三篇,有的时候,比如上周,我又可以连续五天都发布博客。

对于这种现象,我曾试图从“专注”这个角度找原因。我怀疑是不是写作特别高效的那些日子里,我更专注在写作这件事上,而写不出来的那些日子里,我的注意力放在别的事情上。最后我发现,是否专注,的确是影响我发布频率的原因,但还没有说到点子上。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与哪种人交往

naval 曾经发推说过,避免与那些总是冲突不断的人交往。用他自己的话来解释就是:

如果你看到有人对服务员态度恶劣,或者经常从事不道德的行为、起诉他人、总是与他人争斗,他们迟早会与你发生冲突。所以,远离这些充满冲突的人吧。

那么,除了回避那些冲突不断的人,我们应该与什么样的人交往呢?naval 从来没有在社交媒体上讨论过这个话题,因为他觉得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昨天下班回家路上,我在播客里听到了 naval 解答了这个问题,果然,他用了很多句子来描述他想要相处的人。听完之后,我感触很深,这个清单所描述的人,岂止是我们应该交往的对象,更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我打赌 naval 其实也在形容自己,以及自己想成为的人。

他说: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随心阅读

现在是2024年12月14日上午11点28分。我坐在卧室靠窗的地方,一边晒太阳一边在电脑上阅读。当我打开 Matter 的首页,浏览完第一排的几篇文章,视线往下看去,发现第二排文章的主题是“Read at Whim”,这个标题恰好是我前几天就计划好,打算在周六写给你的主题:随心阅读。

read at whim

什么是随心阅读(Read at Whim)

我想,Matter 的小编可能和我一样,最近都读了这篇叫做 Read at Whim 的博客文章。

文章讨论的随心阅读概念,源自一本叫做 The Pleasures of Reading in an Age of Distraction(在分心的时代享受阅读)的书。关于随心(Whim),书的作者 Jacob 是这样描述的:

这帮助我们区分了"whim"(心血来潮)和"Whim"(兴致)之间的重要区别。在小写的版本中,whim是无思考、无方向的偏好,几乎总是导致无聊或挫折,又或是两者兼有。而Whim则完全不同:它可以引导我们,因为它基于自我认知——它可以成为我们心灵中一位和蔼可亲的瑞士教育家。

既然小写的随心(whim)是无思考的阅读,那么大写的随心(Whim)是什么样的阅读呢?Jacob 说:

培养机缘巧合的能力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选择,但对于生活在繁荣、安全和信息丰富环境中的人来说,这更是一种必需。实践“偶然的智慧”意味着承认我其实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即便我自以为知道,或者认为谷歌知道;如果我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并不意味着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我并不是命运的主宰,也不是自己命运的掌舵者;而我并不是命运主宰的事实可能恰恰是一件好事。偶然的智慧可能是我最需要的智慧形式,但如果不积极追求,我可能最不容易找到它。

所以,随心阅读是寻找“偶然的智慧”。换句话说,你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智慧,所以你积极寻找,积极探索,忽略既定的书单,忽略大众的推荐,不断尝试新的领域、新的读者、冷门的书籍,才能算是随心阅读。

让我再说得直白一些,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你需要排除干扰,按自己的标准去阅读。

我的随心阅读

我曾经写过一个清单,用来描述我如何选书如何读书。清单包含十一个特征,刚刚回顾了一下,自认为做到了随心阅读。如果你读完这个清单,可能有好几条都不会认同,这恰恰说明,我没有以别人的标准在读书。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