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又用回 Obsidian

7个多月之后,我又用回了 Obsidian 作为我的主力笔记。

上次离开的原因有两个,

  • 某天使用 Dropbox 同步时,丢失了文件(不是这两家的锅,但当时觉得同步是个隐患)
  • 它非 WYSIWYG(所见即所得)

这次回来的原因有三个,

  • 我需要整合自己所有文字资源
  • Obsidian 出了很好用的 iOS 客户端
  • 我需要更完美的双向链功能

整合

由于 WorkFlowy 只是一个大纲软件,我的写作任务被其他多个应用担当,blog 在 iA Writer,节目 show notes 在 Drafts,所有 happy project 的内容又都直接在 Notion 里面写,这给我造成两方面的困扰:

  1. 针对不同的任务,要在不同的应用间切换
  2. 文字散落在不同的应用里,无法积攒起来,互相联系,产生复利

而使用 Obsidian 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依旧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编辑器写作,比方现在正在用 iA Writer,直接读取和写入 Obsidian 在 iPad 本地的文件夹,最终的文字都会集中在一起,通过 Obsidian 的双向链和全局搜索等功能,发挥效力。

比如说通过双向链和搜索,在创作内容时,我可以很轻易的找到对应的素材,以及知道自己曾经在之前的什么文章或播客,视频里提到过相关话题。这是我现在的系统无法做到的。

全平台

相对于 Roam Research 的不给力, Obsidian 推出新功能的效率就显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刚刚推出的 iOS/iPadOS 客户端,几乎1:1复制了其他平台的所有功能,这也是让我回来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为我有跨多平台使用笔记软件的刚性需求。白天工作时,我只能使用 Windows 系统,其他时间,我用 Mac 和 iPad Pro 写作,也经常需要在 iPhone 上记下一些想法和有趣的摘抄。

为什么不选其他全平台笔记呢?之前在用的 WorkFlowy 符合我的需求,但就像上面说过的,它只是一个大纲。Craft 出了 web editor,但目前为止还只能算是个 editor,大部分功能缺失。Notion 速度慢,和 Craft 一样,非纯文本,双向链也不完美。

双向链

什么是完美的双向链? 在我看来,存在三个级别:

最优,属于 Roam Research 以及它的完美复制品们,任何时候,你都可以通过选取一个词或一段文字,敲击“[[”将它变成一个页面,或者说节点,不需要再去管它,不需要思考如何处理它,如何分类。这种爽快感,只有长时间使用,有过对比后才能体会,这也是为什么我时不时都会回去看看 Roam 的原因。

次优,属于 Craft 和 Obsidian 这种,你依然可以随时通过 ”@“ 或 “[[“ 新建一个页面(节点),但同时,Craft 会生成一个对应的页面,Obsidian 会生成一个新的 md 文件(默认不生成,直到你需要编辑时),这时你就多了一个任务,如何放置这些页面(文件),它们的逻辑还是和传统的笔记软件如 Evernote,Onenote 一样,是有层级的(hierarchy)。

次次优,属于 Notion 和 WorkFlowy 这种,你无法通过选取既有文字,快速新建一个双向链页面。它们只能通过快捷键,让你链接到既有页面,或段落(块),以此形成双向链。

就双向链来说,Roam 依然是最好的选择,最本能操作,最次世代的理念,但它不能满足我其他的需求。

最后

Obsidian 那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同步问题,其实很好解决,使用官方的同步服务即可,早上开通之后实验下来,同步非常快,在 iPhone 客户端上输入的文字,Windows 上2,3秒就可以同步。而且官方同步还有版本历史回溯功能,更加让人放心。

费用的确增加了一小笔,不过这次切换回来,解决了几个痛点,还是让我高兴。期待能通过它激发出更多创作的火花。

为什么我又用回 Obsidian》有2个想法

  1. Pingback引用通告: 忘记系统 | happy xiao

  2. Pingback引用通告: 044 Obsidian,Zettlekasten,以及笔记系统 | happy xiao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