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博客

是否应该活在当下

Kunal Shah

幸福源于活在当下。

但这同样适用于任何不良行为。所有的不良行为都源于不考虑或不采取长期行动(actcion),而是选择反应(reaction)的路径。

反应(reaction)就是活在当下。

有趣的悖论。我们常常会听到,幸福就是要活在当下,我也这样提醒自己,忘掉烦恼和焦虑,远离互联网,把注意力放在当下。

可是,只是在意即刻的体验,又与长期行动向左。

Kunal 提到了 action 和 reaction 的区别,推荐阅读《反应与对应》。

我也曾录过一期播客,讨论 Kunal 的有趣想法,可以在这里收听

如何提高睡眠时的 HRV

心率变异性(HRV)是你身心健康的晴雨表。你应该尽可能地提高睡眠时的 HRV,其实,就是为了提升身心健康状况。

Reddit 上有个帖子,说的是作者尝试了 Tim Ferriss 的晚间习惯,七天后,把深睡眠时间提高了30%,HRV 提高了10%。

帖子里列出了 Tim Ferriss 的这些晚间习惯,从睡前90分钟开始:

  • 喝去咖啡因茶,加入1-2茶匙苹果醋和生蜂蜜
  • 阅读非虚构类书籍30-40分钟
  • 泡一次含有泻盐(Epsom Salt)的盐浴
  • 在干蒸桑拿中待20分钟
  • 在浸泡浴缸中进行冰浴降温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除了第1,2条,其他的建议,一般人没有条件做到。我也是。

好在过去两年,我都拿自己做实验,通过每日记录并反省,研究如何提高自己高睡眠时的 HRV。下面这些方法,已经通过多次 A/B 测试,证明对我有效,很有可能,也对你有效。我把这些方法分为两类:精神压力管理,和身体压力管理。

精神压力管理

HRV 本身反应的,就是人体压力指标。其中,精神压力,对 HRV 的影响更大。以下三个方法,可以帮助我将精神压力,降低到最低。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你就是主题

当围绕主题创作,主题成了你的枷锁。当你的创作没有主题,你自己就成了主题。

昨天和 JR 散步,聊到我们是否应该调整父子大乱斗播客的分类。一开始,这档父子聊天节目的话题,基本上都是游戏和动漫,也收获了一大批和 JR 同龄的小学生中学生听众。可最近几期节目基本都没有聊游戏,也许是时候调整这档节目在苹果播客里的分类了。

接着这个话题,我又和他聊到了关于创作的主题的一系列看法。我的结论是,个人创作者没有固定主题不是坏事,反而,你应该把自己变成主题。

兴趣会变化

有人可以数十年如一日地对一件事感兴趣。不幸的是,我不是这样的人,很有可能,你也不是。

我们的兴趣会随着年纪、身份、外界等等因素而变化。拿 JR 来说,小学喜欢玩《我的世界》,到了初中,还是喜欢玩,可周围的同学都开始玩别的游戏,干别的事情,慢慢地,没有人和他聊这个游戏,没有人陪他玩这个游戏,于是,他对《我的世界》的兴趣也就逐渐降低。如果还要求自己每周一次,聊已经不再关注的主题,对他来说,做不到。可如果不去约束自己,只是去聊最近感兴趣的主题,那么,创作就变得轻松,更容易延续。

这是每一个在互联网上创作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如果你在一年前开了一个社交账号,更新自己的装修历程,并且获得了不少关注。一年后,装修结束,你开始了幸福的生活,你应该在这个社交账户继续更新不再关注的装修话题,还是搁置它,还是继续写你的下一个兴趣呢?

不为别人而创作

接着上面的例子。假设你的装修微博账户一年内活得了10万关注者,而你的装修经历已经结束,却还想继续经营这个账户,你将面临两个选择: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未知是奖励

Stephen Fry

王尔德说,如果你想成为杂货商、将军、政治家或法官,你总会成为它,那是你的惩罚。但如果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如果你过着某些人称之为动态的生活,但我称之为艺术的生活,如果你每天都不确定自己是谁和知道些什么,你将永远不会成为任何东西,那是你的奖励。

如何避免倦怠

倦怠(burnout),指的是高强度地投入之后,导致的厌倦和放弃。

你可能在工作上倦怠,在爱好上倦怠,在感情上倦怠。倦怠产生的原因,我曾收藏过的一条推文总结的很好:倦怠是因为“情感上投入了却没有得到回报。”

让我举个身边发生的例子。

曾经,我混的论坛里,有个爱好者创办了一个叫做《眼见》的日报。每天,作者汇集若干个圈内发生的新闻,调查背景,写成日报,发布在论坛里和专门的网站上。这份日报,无论从内容、文字、还是封面上来看,都属上乘。可是,因为我自己正在做同样的事情,看过他的日报,立即就能明白工作量有多么大。我明白,每天坚持如此高强度的创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我看来,日更是不可延续的。

于是,某天我在作者的帖子下面留言,告诉他我很钦佩他的坚持,并问他每天花多少时间发布这份日报,他说,还好,不累,每天只用两个小时左右。我并没有劝他放慢脚步,也许,真有人可以坚持下来。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发现《眼见》消失了,等我去论坛搜索,发现作者曾将《眼见》从日报改成周报,然而,可惜的是,作者一期周报都还没有发布,并且已经断更很久了。

 2024-06-05 121727.png

这是一个典型的倦怠的全过程。作者从爱好出发,开启一个项目。在前期高强度高节奏地投入,然后灼伤自己,最终导致倦怠。上个周末,和 JR 一起录音《父子大乱斗》播客时,我提到了这个故事,并分析了倦怠产生的三个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倦怠。

第一个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倦怠来自强度过大。哪怕是专业的运动员,也不会每天把自己累个半死。Cal Newport 有一期关于倦怠(burnout)的节目,让我借用一下他的话来说明这一点(节目里19分开始):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每一个执着,都成了枷锁

那些你在意的,都成了枷锁。

当你执着于一个标签时,这个标签就成了你的枷锁。比如,当年的我,为了维持自己那个“聪明孩子”的标签,不得不通过作弊来假装轻松获得高分。

当你抱怨时,抱怨的对象成了枷锁。当你讨厌那个上司,她可以轻易左右你的心情和工作态度。当你埋怨时运不济,你会放弃努力,自暴自弃。

当你建立习惯时,那些想要改变的地方,成了你的枷锁。你想减肥,体重变成了你的枷锁。你想自律,散漫变成了你的枷锁。你想交更多朋友,内向成了你的枷锁。

当你爱一个人,她成了你的枷锁。当你恨一个人时,她也成了你的枷锁。甚至,当你想要忘记这个人时,她反而成了你更深刻的羁绊。

这样的执着,还有很多: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你需要更少

当你拥有越多,麻烦也就越多。
想要活得轻松,你需要的是更少,而不是更多。

昨晚发生了一件小时,让我决定动笔写这个攒了好久的点子。晚上八点多,到了 JT 喝奶的时间,之前曾经说过,他喜欢在喝奶的时候看 Youtube Kids,当他打开 iPad 点了几下,突然叫我:“爸,小电脑坏掉了。”我过去一看,原来是连接 YouTube 的某台服务器失联了。于是给他换了一个服务器让他继续看,然后我跑去电脑上查看这台掉线的原因。经过一番排查和询问,最终也不清楚是我的原因还是厂商的原因,还花了不少晚间宝贵的时间。

刚刚数了一下,我有十台服务器,部署了各式各样的博客、软件、应用。随着我拥有的服务器和网站数量的增加,我能明显感觉到,需要处理的各式问题就越多,最终导致花费的时间越多。然后,我开始厌恶自己在这些事情上浪费时间。其实,我不需要那么多网站,应该把精力集中在一个项目上。其实,我也不需要那么多低价但不稳定的云服务器,而应该花钱买大厂稳定但贵一点的产品。

我需要的是更少,而不是更多。

除了这个爱好,我觉得至少还有这些方面,我们不应该追求拥有更多。

  • 房子。先抛开房价涨跌不谈。如果自助一套之外,拥有更多房产,你得交各种物业水电费吧,如果出租的话,还有无尽的合同、收费、维护事宜。往后,无论是转卖还是继承,又是额外的麻烦。我甚至觉得,不买房,租房住是个不错的选择。只用花相对少得多的钱,就能拎包入住。想搬哪去就搬哪去,轻松自在。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死在自己的剑上

Jerry Seinfeld 谈到当年在 NBC 开启属于自己的节目时,主持人 Dave Letterman 给了他最棒的建议

我告诉他我正在为NBC写一个试播集。

他说,只要确保你严格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

他是这么告诉我的。

这是在面对一个大而可怕的项目时,能给出的最好的建议。

确保你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

因为这样你能接受。

当失败是因为别人的想法,那才让人无法接受。

那很难,很难接受。

这个建议,让我想起了 GaryVee 常说的:死在自己的剑上

你真的不需要亲情吗?

Derek Sivers 的自我介绍里,写着这样一句话:

我不认同“血浓于水”这种比喻。我觉得自己对每个人的感情都是一样的。(毕竟我们都是亲戚(人类)嘛。)我对直系亲属并不比对陌生人有更多的感情或责任感。事实上,由于我那富有冒险精神的天性,我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在未知的事物上,并进一步探索这个世界。

以前读到这里,我是很吃惊的。我无法想象不对父母、手足、和孩子抱有更多的责任和情感,我确信你会站在我这边。不过,如果把亲人的范围扩大一点,对于爸妈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孩子,我们称之为亲戚的人,我们是否还应该抱有额外的感情和责任?

从中华传统来看,是的。从现实来看,不是。年轻一代已经抛弃了家族观念。亲戚这个词,对于和我一样从内地到沿海打工,安家的人来说,早已变得模糊和无关紧要。亲戚对于我们来说,变成了那些只有过年才见面,见面就问什么时候结婚在哪工作一个月多少收入的七大姑八大妈们。如果你和我一样,由于疫情和种种原因,好几年都没有回老家,可能有些亲戚,已经好多年没有见过面。哪怕还在同一个城市生活,可能见面的次数,也随着上一辈人的离去,而变得越来越少。

如今,家族观念已经越来越淡薄,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可是,我们真的不需要亲情吗?或者说,亲情带来的,都是不好的回忆吗?

首先,我想说说,为什么我们不再和亲戚来往。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不再需要她们。时间倒退40年,在我出生的80年代(甚至更久),物资匮乏,大家生活总会有捉襟见肘的地方,再加上制度不健全,看病、入学、找工作,多多少少需要家人和亲友的帮助,客观上,在那个年代,我们需要维系家族关系来互相取暖。而如今,随着社会福利(社保、医保、养老金等等)的提高,我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再加上制度逐渐健全,在办事上,普通人不找关系也能享有相对的公平。像我这样在外打工的人,更是不需要家里亲戚提供什么帮助。于是,十几年不再频繁来往之后,再见面只会变得越来越生疏。

可是,这种变化真的是好事吗?我们正在变得更加独立,还是更加孤独?

想到写这个话题,因为昨天我参加了一场难得的家族聚会。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当你不再证明自己

当你不再证明自己,你便自由了。

坐在我前面的同事,叫做小 Lynn。某天,小 Lynn 和我聊家常时,说起上小学的儿子。她说尽管孩子很腼腆,但乐于助人,所以人缘特别好,就连老师也这么觉得。可是,老师经常对小 Lynn 说,孩子本性善良,为同学和班级付出很多,可就是不知道表现出来。言下之意可能是,只是默默帮助别人,没有主动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没有当上班干部。

我听了有些恼火,为什么孩子的善良一定要让别人知道,让别人认可呢?如果每次帮助别人,都要想想怎么让更多人知道,那还叫做善良吗?还好小 Lynn 和我意见统一,她说,老师的话,她一点也没告诉孩子。说这个故事,只是想引出不去证明自己这件事的第一个好处:你将依循本性活着,你不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除此之外,如果你不再证明自己,我还想列举一些更实际的好处。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