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再看 Twitter

我不看也不发朋友圈,不去微博,知乎等中文社交媒体,现在放弃 Twitter 后我算是彻底不从社交媒体上获取信息。这不是一个忽然的决定,从“间歇式社媒禁断"到彻底放弃社交媒体,我经历了不少的思考。

社交关系

很多人都说过 Twitter 如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他们如何在 Twitter 交到朋友,找到工作,拉到投资,招到员工。可这些需求,我一个都没有,我会继续发推文,但我没有和其他人建立社交关系的需求,自然也不需要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内容浮躁

大部分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来到 Twitter,增加 follower 都是一个天然被考虑的目标,那些“有趣”的人之所以有趣,原因之一是更权衡他们发的内容。而这一机制导致了,我们看到的有趣内容,都是出于增加 engagement 这一目标而被写作,发布的。它们可能是有用的有趣的,但出发点都一样 - 让读者吃惊,或觉得有用。

碎片信息

我也喜欢写推文,之前曾经收到过一条评论,说我的推文总是看起来有理,但都只是浮于表面,让人感觉意犹未尽,或无法理解。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这也是我开始写 blog 的原因。推文的字数限制以及快速消费的属性决定了它只能用来表达碎片想法,或者用来抖机灵。我们也许能感到共鸣,但这种共鸣往往也是稍纵即逝,于长远无益。

言论寡头

80/20理论决定了20%的人创造80%的内容,收到80%的关注,在 Twitter 世界里,我猜可能更悬殊,也许是1比99的关系。每个人都在关注那些行业精英,话题主导者,意见领袖,虽然我不看中文推,但这种现象在中文世界里更加严重。言论寡头的出现导致我们思想同质化,我们更容易在彼此间找到共鸣,更容易了解彼此间的语境,但这对于我来说,是件可怕的事情。相比较,我更愿意听不懂大家在说什么,大家也听不太懂我在说什么。

既得利益

有意无意的,言论寡头们都在为既得利益服务。他们可能自己就是精英阶层,或者从草根一跃成为意见领袖后,被精英阶层收编,继而成为他们的一员。 《Winners take all》 告诉我们,精英阶层鼓吹 Win Win;看起来都是为了让世界更美好,提高每个人的生产力;他们关心环境和贫穷问题;富有人文精神;鼓励每个人创业。实际上只是为了维持他们的权力,将世界引导到更符合他们利益的未来。看看我们关注的哪些人,哪一个不是这样?

艺术家

真正的艺术家(artist,艺术从业者)很少用 Twitter。老派作家们要么不上推特,要么只是来发些生活照片,或者推销自己的书,更多艺术家和有趣的人,要么没有时间,要么不屑于来 Twitter 获取廉价的粉丝。这也是我决定把看 Twitter 的时间用来看更多书和 blog 的原因。实际上 Twitter 以外的世界,要有趣100倍。

Twitter 没有错,我依然积极地从 Twitter 分享我的想法和内容。只要按照自己的需要来使用它,它依然是一个相对更好的社交平台。

PS:如果你想经营好自己的 Twitter 账户,我曾经制作过一期播客节目,分享如何找到自己的 niche,建立自己的听众。不妨去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