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1年05月

我在用的文字处理应用

快速录入

Drafts 是我从 iPhone 5 时代就停留在 dock 栏的应用,我用它写草稿,同步文字到其他设备,快速记录电话,地址等信息,写推文,Google 关键词,添加 todo 和日历事项,有时还用它写 blog 发送到 WordPress。 Drafts 是我使用频率最高的应用,没有订阅,因为我在 testflight 里,有 Pro 权限。

类似应用:Tot

继续阅读

自由职业者的价值

我能提供什么价值,以换取回报?

如果你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不需要思考这个问题,你的价值是完成公司或上级交给你的任务,你是一个机器的零件,你的价值是做好本职工作,让这个机器正常运转。至于这个机器能创造什么价值,不需要你来操心。

而当你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这个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

继续阅读

我的数字订阅费用 2021

我喜欢的一个 blogger Jamie Thingelstad 分享了他的 App Store 订阅费用:

My annual subscriptions totaled $309.06 (including taxes). This includes subscriptions to 16 services including: 1Blocker, Albums, Darkroom, Day One, Drafts, iTunes Match, mPaceline, NoMoRoBo (multi), Overcast, RadarScope, Tweetbot, Unread, Weatherline, and YouAte. * denotes family subscriptions.

I also have five monthly subscriptions for $79.55 (including taxes). This includes JAXJOX, Disney+, HBO Max, Paramount+, and Apple One Family Premium. Those add up to $954.60 a year.

So how much are App Store subscriptions costing me a year? $1,263.66. They all add up! 💸

每个月100多刀,对于一个中产(偏富裕)家庭的一家之主来说算不得什么,如果不是一个 geek,估计花的更少。

我刚也整理了一下自己订阅的数字服务,有的是通过 App Store,有的是通过家庭合租,再加上域名,虚拟主机什么的,去年也曾发过一个帖子介绍过,今年有些更新:

继续阅读

木匠与写家

以下文字摘录自《老舍 - 我这一辈子》第四章第八节。

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做文艺写家,我决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做木匠、瓦匠、或做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假若我的一个小孩决定做木匠去,除了劝告他要成为一个好木匠之外,我大概不会絮絮叨叨的再多讲什么,因为我自己并不会木工,无须多说废话。

假若他决定去做文艺写家,我的话必然的要多了一些,因为我自己知道一点此中甘苦。

第一,我要问他:你有了什么准备?假若他回答不出,我便善意地,虽然未必正确地,向他建议:你先要把中文写通顺了。所谓通顺者,即字字妥当,句句清楚。假若你还不能作到通顺,请你先去练习文字吧,不要开口文艺,闭口文艺。文字写通顺了,你要“至少”学会一种外国语,给自己多添上一双眼睛。这样,中文能写通顺,外国书能念,你还须去生活。我看,你到三十岁左右再写东西,绝不算晚。

继续阅读

我们应该多真实?

昨天听到 Seth Godin 关于创作者(品牌)应该有多真实(authentic)的观点,让我很受启发。

品牌不是 logo

创作者就是一个品牌,而品牌不是 logo,它是一系列承诺,人们对品牌有所期望,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人们不会对你有兴趣。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品牌,一种是被忽视的人(如果你只是“真实”的话)。

继续阅读

最直接的方式

Sam 在上一期 My First Million 播客节目里花了数分钟时间用来鼓励听众打开苹果播客,订阅他们的节目,并撰写评论。因为这两件事情对于一个播客在苹果播客系统里的排名,影响巨大。

最新一期节目,Sam 回应了他的这次硬广告的效果 - 3天时间,总共收到了600条评论,我相信大部分都是善意的好评。这么一来,至少可以让这档节目的排名再往前蹿升几个身位。 继续阅读

为什么我开始用 micro.blog

(2021年5月4日更新,由于若干 bug,已放弃 micro.blog)

今天开始,我将使用 micro.blog 搭建我的个人网站和 blog 服务,并启用新域名 xiao.do。使用6个月的 WordPress 之后,我只花了一天时间便做了这个决定,主要出于以下几个考虑。 继续阅读

这些都不是常态

Jim O‘Shaughnessy 认为他和他父母这两代人,以为自己都生活是常态,但实际上不是。

We made a mistake and by that I mean my generation and my parents generation. The mistake we made was thinking that the period from 1946 to 1980 was the norm.  No it was not!  It was the anomaly! We had just wiped out the manufacturing capabilities of anyone who could challenge us. So the idea that you had that job with the gold watch and you could work there for your entire career and raise a family of four and all of that, that was an anomaly. In the late 1950s Detroit was selling 80%+ of all autos sold in the world.

相对应的,在中国,我们80,90后这一代人生活的这40年(1980 - 2020)也不是常态,我们经历的这些,可能都不会再发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