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记结构

(这是我在2020年11月10日发送的第12期「可乐周报」,欢迎点击这里订阅)

hi,

今天是双十一,你买了什么好玩的东西吗?去年我买了3套 Anker 的快速充电套装,今年买了一个乐歌的升降桌。两样都是真香系列????。

今天分享一下我的笔记结构,也许会让你有所启发:

我的数字笔记历史

让我先列一下时间线,告诉你我使用笔记软件的历史。

  • 2017年之前使用印象笔记,抓一大堆网页,从来不看也不整理
  • 2018年开了一个男装话题博客,开始使用 Bear 写文章,并整理个人文字资料
  • 2019 Notion 横空出世,我用它管理内容生产,并制作节目网站
  • 2020年也是笔记工具的大年,Roam Research 对我的影响力不亚于 Notion,我开始用“间隙日记”、”morning pages‘等方法密集记录笔记。而后不久,短暂尝试过 Obsidian,最终停留在 WorkFlowy,并继续实践不同的笔记方法

我的数字笔记结构

我没有使用主流的 Zettelkasten、或 LYT (Link Your Thinking)、或 MOC (Map Of Concepts)。因为自己并没有学术研究的需求。在一次偶然机会下,看到一个帖子分享的笔记结构,清晰明了,很适合我,便拿来使用,一直至今。

我的笔记只有三个部分:

  • daily notes。它是我整个笔记体系的核心,内容都在这里
  • input。我把所有来自于别人的想法放在这里,有时会写下自己的看法
  • output。我的输出,包括博客,播客,视频,newsletter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叫做 how to 的文件夹,记录我如何使用工具,建立什么样的习惯,使用什么样的工作流。这个不重要。

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结构

daily notes 的概念来自于 Roam 的使用经历,那段日子里我也形成了记录“间隙日记”,和写“morning pages”的习惯。

input / output 的分类方式符合我的使用需要。我记笔记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创作(output),而 input 和 daily notes 就是我的灵感源泉。

总结

如何使用工具,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系统之间,也没有高下之分。有兴趣的花可以全部试一遍,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或者像我一样,自创一个。只要能将效率最大化的就好。

本周分享

我一直有个想法,互联网上影响力最大,接受度最高的内容,可能只是营销得最好的,而并非真正有价值的。比如说教人记笔记的人可能只是因为他们善于归纳总结,善于做视频写文章,但他们的方法并不一定真的有效。同样的,教人写作,开班授课的人,可能从来没有出过一本书。

那么,我们怎么避免浪费时间去学习一些低质的内容呢?很简单,去找真正的大师,而非营销高手。

本周有2个值得分享的大师级人物的内容

金球奖喜剧剧作家 Bill Grundfest 谈如何找到自己的特点

Bill 说,“我要告诉你的技巧,比花50万美元读专业院校,或花900刀上个网络写作课程学到的东西多的多。”我非常赞同。

Seth Godin 在 Tim Ferriss 的播客谈创作的心态

互联网如此美妙,我们可以免费向来自不同领域的大师学习。然而,人们又是如此的急躁,以至于没有耐心去获取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一周前我上线了自己的博客,happyxiao.com,我给自己立了个 flag,打算每天写一篇文章,目前已经持续更新一周,欢迎来监督????。

以上,下周见!
happy